贾立元
- 作品数:18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艺术更多>>
- 莱辛的钟摆——作为科幻小说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被引量:4
- 2009年
- 在达可.苏恩文关于科幻传统的"欧洲传统"和"美国传统"两种分类基础上,科幻传统还可以分为"超越的"传统和"回归的"传统。以此来看,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是一部有意义的科幻小说,莱辛的科幻小说属于"欧洲的"、"回归的"传统并对这个传统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可以视之为作家试图以文学弥合文明的诸多"分裂"的努力之一。
- 吴岩贾立元
- 关键词:《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科幻小说
- 中国科幻与“科幻中国”被引量:9
- 2010年
- 科幻小说诞生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是西方现代性方案的直接参与者和间接描述者,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这一重要议题纠缠在一起。而在中国,由于把民族国家的存亡与伟大文化的延续置于首要地位,科幻自晚清被一批谋求民族富强的文化先驱者引入中国开始,
- 贾立元
-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工业社会现代性方案大文化先驱者
- 鬼蜮里的漫游者——韩松及其写作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三体》的热销,刘慈欣带动了公众和学界对科幻的热情,而常常与这位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一起相提并论的韩松也目渐引起关注。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与会的“主流”青年批评家们对韩松的科幻小说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我以为,韩松的写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把握。换言之,就不能单独地对待他的某一部或某一类作品。正如要理解鲁迅不能舍其杂文、书信、学术著作而单纯关注其小说一样,要理解韩松的写作也必须把他的新闻工作(包括早期出版的《人造人》、
- 贾立元
- 关键词:写作科幻小说漫游学术著作新闻工作批评家
- 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1839—1911)被引量:3
- 2020年
- 关于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目前缺少足够的研究。自1839年起,相关概念开始出现在传教士在华创办的英文报刊上,成为英语读者理解中国灵巫活动的中介。甲午之后,催眠术由日本加速涌入,留日学生、流亡人士成为主要的传播群体,"催眠术"这一词汇也从"传镊气""人电"等对译词中逐渐胜出,令渴望疗救国民、实现革命、证明灵魂存在的人们产生了不小的期待,也令当局者警觉。暗杀团体对催眠术的研习尤其醒目,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以或温和、或激进的方式,催眠术参与了近代精英对"心"之力的营构,成为时代动能的汇聚点之一,投射了19世纪对精神力量的普遍兴趣。
- 贾立元
- 关键词:催眠术灵学
- AI会为现实主义落泪吗?
- 2024年
- Sora等AI技术引发的“失业”焦虑成为回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特别契机。本文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等关注失业者、退休者命运的影片为参照,结合《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等影片勾勒过的科幻场景,通过思想实验的方法,推演几种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情境,以探讨下列问题:人类观众如何理解AI生成影像的“意图”?AI有无身体、身体是何材质,会影响其生成的影像吗?具身智能体能否与人类“共情”?植入泪腺的具身智能体会为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落泪吗?现实主义影片能否完全通过数字生成的方式制作?在人类与具身智能体共存的社会,电影可能会有何种题材、形态与功能,现实主义影片是否仍将不可替代?由于AI是重点讨论对象,本文也引用了ChatGPT与Gemini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 贾立元
-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科幻
- 鸳鸯蝴蝶与科学幻想——民初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考
- 2024年
- 关于鸳鸯蝴蝶派名家徐枕亚演绎的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与人事档案,结合亲属访问,可确认这篇民国科幻遗珠的原著者“芜城星海”的真实身份,从而挖掘出一位已被今人淡忘的通俗小说家、科普与教育工作者于星海。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他在小说、科普、教育方面均有作为,为培养学生、传播科学贡献了力量。其人其文其事,也牵出了众多人物,这些信息织就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为通俗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值得关注的丰富细节。
- 贾立元
-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中国科学社
- “晚清科幻小说”概念辨析被引量:9
- 2017年
- 在晚清社会,对"科学"的尊崇与对"小说"的重视,共同催生了域外科幻作品的译介和本土科幻创作的诞生,但当时并无"科学幻想"一词,目前学界对用何种概念指称这批作品也存在分歧。文本将对现有的命名策略做简要回顾和分析,并梳理晚清知识精英对"科学小说"、"理想小说"、"哲理小说"、"政治小说"等几类标签的使用情况,分析它们之间彼此转换的通道,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张力,以期呈现"晚清科幻小说"这一概念的历史逻辑。
- 贾立元
- 关键词:科学小说哲理小说
- 太空核威慑背景下金庸对海因莱因的翻译考
- 2023年
- 1947年,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与友人合作发表《飞向太空》一文,想象未来垄断原子能的国际维和部队在月球建立基地,通过天空打击系统维护地球和平。文章以金庸对此文的翻译为线索,考察了1945年8月至1949年8月,在美、苏等国就原子能的国际管控问题展开角力的过程中,海因莱因等作家及相关杂志、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梳理了当时中国报刊上的有关报道和评论。其中金庸在上海《时与潮》、香港地区《大公报》上发表的多篇译文和评论文章尤其值得注意,它们不但反映了金庸对国际形势和核威慑的关注与理解,也影响了其日后的武侠小说创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或可对分别成熟于20世纪美国和中国的“科幻”与“武侠”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有新的理解。
- 贾立元
- 关键词:金庸核威慑科幻翻译
- 新纪元与“追魂砂”——《新纪元》中的时间与战争被引量:3
- 2015年
- 本文以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明日世界的想象如何受到当时种族主义话语的影响并重演了殖民主义的逻辑,指出作者所主张的"黄帝纪年"虽是西方公元纪年的翻版,但本土的时间计量系统仍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正是不同时间计量系统之间的斗争与纠缠,为未来叙事提供了起点,同时又给新旧过渡时代的叙事者造成了困扰,使他所描述的"未来"无法真正超越"现在"。此外,故事中决定战争胜负的"追魂砂"等"法宝",历来被研究者视为传统神魔小说元素的残余,但本文通过对各种"法宝"有关信息的逐一追踪,证明它们事实上源自当时报刊上对西方最新发明的报道。
- 贾立元
- 关键词:晚清小说科幻小说法宝
- “爱”在“末日”开花——梁启超与《世界末日记》被引量:4
- 2016年
- 一、时间的尽头1902年堪称“中国科幻元年”。在该年创刊的《新小说》第一号上,主编梁启超不但推出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让“科学小说”这一概念正式与读者见面1,同时又写下了自己平生唯一的小说作品——“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畅想六十年后中国的繁荣昌盛,虽只寥寥数回,却吹响了“小说”进军“未来”的号角。
- 贾立元
- 关键词:《新中国未来记》《新小说》开花科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