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2
- 2014年
- 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保护思想、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到本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也体现着其思想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科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重要意义的认识,由此也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 赵成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被引量:16
- 2009年
-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建立在对人和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以及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揭示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思想;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则来自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展望。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赵成
-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被引量:2
- 2014年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实践内涵及其基本形式、社会矛盾及其实践本质、实践主体以及认识与实践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认识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建构过程,使其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 赵成
-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新常态下地方政治生态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被引量:4
- 2016年
- 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致使地方政治生态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当前、统筹兼顾,从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建设等方面优化政治生态治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治生态治理模式。
- 桑春红赵成王宁宁
- 关键词:政治生态生态治理
-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被引量:7
- 2016年
-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由政治理念、战略规划走向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和关键。在"五位一体"的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其他领域的建设,其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着五重维度即环保维度、政治法律管理维度、经济科技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生活维度;而从其制度构成的层次结构看,则存在着双层结构即核心制度体系与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问题。为此,深入研究生态文明核心制度体系及其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五位一体"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 赵成于萍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被引量:13
- 2007年
- 尽管对科学技术在生态危机产生及其解决中的作用存在着技术乐观论与悲观论的争论,但科技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构成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且推动着生态化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在全球一体化的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率获取所需物质资料的技术,而且是一种无公害技术;是一种能对生产过程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全程监控的技术,即对生产与自然关系进行有效控制的复合技术。
- 赵成方鸿志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论毛泽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被引量:1
- 2015年
- 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和观点,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并将其用于指导中国的经济和环境建设活动。毛泽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赵成张新
- 关键词:毛泽东辩证关系
-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及其构建被引量:8
- 2012年
-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在短短的30余年内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各项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目标和内容、相互关系以及实施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订,以构建和完善其法律体系,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一,应统一立法理念、目标和内容,使其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要求;第二,应理顺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体系;第三,应强化环境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障其有效实施;第四,应加强司法机构和司法主体建设,提高其独立执法的能力;第五,应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监督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 赵成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
-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被引量:25
- 2007年
- 生态危机的出现来自于工业化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消极环境成果,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消除这种消极的环境成果,为此,就需要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以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化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对生产活动、科技、产品、消费以及生产关系等都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征。正是这些要求和特征,使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成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
- 赵成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被引量:9
- 2007年
-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赵成
- 关键词:生态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