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轶波

作品数:54 被引量:379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脊柱
  • 14篇生物力学
  • 13篇腰椎
  • 13篇颈椎
  • 13篇骨折
  • 9篇有限元
  • 9篇成形术
  • 8篇枢椎
  • 8篇椎管
  • 8篇脊髓
  • 6篇胸腰椎
  • 6篇手术
  • 6篇椎骨
  • 6篇椎管扩大
  • 6篇椎管扩大成形
  • 6篇椎管扩大成形...
  • 5篇胸椎
  • 5篇融合术
  • 5篇上颈椎
  • 5篇椎间盘

机构

  • 49篇山西医科大学...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太原市中心医...

作者

  • 54篇赵轶波
  • 45篇赵斌
  • 27篇赵晓峰
  • 23篇陆向东
  • 14篇马迅
  • 12篇王永峰
  • 8篇牛建鹏
  • 5篇郭媛
  • 5篇田江华
  • 4篇赵伟
  • 3篇黄磊
  • 3篇关哲
  • 3篇罗华云
  • 3篇梁凯恒
  • 3篇陆向东
  • 3篇张泓毅
  • 3篇张彦男
  • 3篇陈祺
  • 3篇陈维毅
  • 3篇马迅

传媒

  • 14篇中华骨科杂志
  • 6篇中国药物与临...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脊...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长至C1,2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椎管狭窄症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范围延伸至寰枢椎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02月至2015年09月16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62.8岁.16例中合并C1椎管狭窄4例,行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合并C2椎管狭窄12例,行C2~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X线片、CT扫描以及MR检查)评估其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术前及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估颈脊髓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个月,平均11.6个月.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示:16例术后无内周定松动、断裂及相关内固定并发症出现,C1、C2无不稳表现;MR检查T2WI中C1~7范围内的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恢复连续;术前VAS评分平均6.7分,术后1.8分;术前JOA评分平均(8.3±1.6)分,术后(14.6±1.4)分;术前Frankel分级D级,术后为E级;术后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优7例,良7例,可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1.6%.结论 对于合并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可采用一期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可安全解除颈髓神经压迫,重建上颈椎后方结构的稳定,手术效果满意.
赵斌王永峰陆向东赵轶波赵晓峰卫鑫源
关键词:椎管狭窄枢椎
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初期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70岁,平均46岁,病程7—48个月,平均35.7个月。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钙化2例,椎间盘突出游离型1例,腰椎管狭窄1例,椎弓根峡部裂伴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按日本骨科学会(JOA)平均评分分别为7.2±0.8、13.6±0.5、14.2±0.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分别为7.6±0.5、2.4±0.6、1.8±0.4。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对治疗腰椎管狭窄单侧症状、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单侧腰骶椎管内占位等。取得明显的初期临床疗效,但本组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赵斌赵轶波钟英斌罗华云田江华王军马迅
关键词:腰骶部内固定器
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制造方法研究进展
2023年
脊柱侧凸是一种人类脊柱在三维结构上出现多曲性侧方移位伴椎体旋转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的因素众多,目前仍不能完全明确。由于伦理的要求和实验内容的限制,脊柱侧凸的相关实验无法直接在人类身上进行,而在动物模型中可以预先进行疾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大量样本数据并进行初步筛查和选择,这为疾病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动物模型也成为此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就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制造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孟董超刘海峰赵轶波赵斌
关键词:脊柱侧凸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颈椎(C_0~C_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以层厚0.6mm进行连续颈部CT扫描得到骨窗断层图像,将CT数据导入到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0中得到上颈椎的三维图像数据,再导入ANSYS8.1中生成上颈椎的三维骨性模型。依据文献资料及参考CT结果对上颈椎软组织进行建模,包括椎间盘、小关节和主要韧带结构。最后模拟生理载荷下测定模型各节段(C0~C1,C1~C2,C2~C3)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将所得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建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一个较为详尽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包括76799个10-node Solid92单元,14670Shell93单元,80个2-node Link10单元,1557个8-node Solid45单元,56个Shell63单元。结论:该模型的生物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很好,本实验方法是科学的、精确的。
梁凯恒马迅关哲郭媛赵轶波常强牛建鹏张泓毅
关键词:颈椎有限元模型MIMICSANSYS
各向同性MAVRIC-SL序列在经侧方入路腰椎融合术后去金属伪影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与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及多次采集变频共振成像结合层面选择技术(MAVRIC-SL)序列比较,分析各向同性MAVRIC-SL(iso MAVRIC-SL)序列在经侧方入路腰椎融合术(LLIF)后对椎间孔及椎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至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例LLIF术后患者,行矢状面MAVRIC-SL、iso MAVRIC-SL序列三维容积成像并重建横断面椎管层面图像,同时行FSE序列矢状面T1WI和横断面T2WI扫描。对3个序列的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矢状面图像主要评价对椎间孔的显示,横断面图像主要评价对椎管结构的显示,并测量伪影面积和伪影信噪比(SNR)。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3个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和伪影面积、SNR的差异。结果30例LLIF患者3个序列间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腰椎矢状面图像质量评分MAVRIC-SL[4(4,4)分]及iso MAVRIC-SL[4(4,4)分]均高于FSE序列T1WI[3(3,3)分,P均<0.001],MAVRIC-SL与iso MAVRIC-SL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iso MAVRIC-SL[5(5,5)分]高于MAVRIC-SL[4(4,4)分]及FSE序列T2WI[3(3,3)分,P均<0.05]。iso MAVRIC-SL序列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伪影面积及伪影SNR均低于MAVRIC-SL及FSE序列(P均<0.05)。结论iso MAVRIC-SL序列可以有效减轻金属伪影,对LLIF术后椎管及椎间孔的显示优于MAVRIC-SL及FSE序列。
李海东张润梅李建婷赵轶波牛金亮赵斌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金属伪影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压融合与保存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被引量:6
2023年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2)近年来,内镜下腰椎手术已经从单纯减压发展到同时减压融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镜下融合和灵活的麻醉方式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保存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但由于术中需反复透视,外科医生及患者承受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且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3)相较于传统手术,目前认为使用内镜下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既往对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造成隐性失血,这些隐性失血量无法计算,这一点在相关文献�
靳鑫杰陆向东赵轶波赵晓峰齐德泰赵斌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
枢椎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齿突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 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齿突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图像,再经ANSYSICEM CFD处理,生成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验证模型。模型验证后,通过对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施加不同角度的载荷,分析各种条件下齿突的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骨折类型。结果(1)模型验证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的数据基本一致,后伸载荷下产生Ⅲ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3MPa;倾斜45。载荷下产生Ⅱ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1MPa,与皮质骨的屈服应力(138MPa)分别相差11%和12%。(2)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外力加载的应力分布图显示,应力集中区域可发生转变,预示骨折类型可能由Ⅲ型转变为Ⅱ型,且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皮质骨承受主要应力。结论我们建立的枢椎有限元模型经过验证可以很好地模拟枢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两种力学加载模式的应力分布图显示随着作用力角度的变化,会出现齿突骨折类型的转变,预示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决定齿突骨折类型的关键因素。
赵轶波马迅陈维毅郭媛赵斌田江华牛建鹏张彦男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枢椎齿突尖生物力学
正常和椎间盘退变兔腰椎椎体终板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2021年
目的通过正常和椎间盘退变的兔腰椎椎体骨性终板的压痕实验,分析兔椎体骨性终板各区域的力学性能,探究椎间盘退变对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组和椎间盘退变组,退变组进行直立体位下无创轴向加载,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周期两个月;之后进行形态学观测,空气栓塞致死,解剖获得腰椎椎体;取包含椎体骨性终板在内的厚约3 mm骨组织,选取骨性终板前、中、后,左前、左后、右前、右后7个区域。
赵兵营郭媛张绪树赵轶波赵斌
关键词:腰椎椎体空气栓塞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终板轴向加载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0.8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骨质疏松。植骨材料分别采用Cem—Ostetic人工骨浆(3例)、自体骨(17例)和同种异体骨(10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分别平均为(15.5±3.8)mm、(23.3±5.7)mm和(22.5±5.1)mm;椎体后高分别平均为(25.8±3.4)mm、(28.6±2.0)mm和(28.3±2.2)mm;后凸角度平均分别为23.5°±7.6°、14.3°±7.1°和15.7°±7.5°;VAS分别平均为7.57±1.45、2.57±0.65和2.07±0.62。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骨折椎体密度等同或高于上、下邻椎体,部分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病例亦达到临床融合标准。结论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增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赵斌罗华云赵轶波田江华马迅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移植内固定器
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21.6mm/h,CRP为53.1±22.1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原杰赵斌王智权赵伟王少伟赵轶波陆向东王永峰
关键词:腰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