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从容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阿诺德
  • 1篇大学英语
  • 1篇等待戈多
  • 1篇英语
  • 1篇侦探
  • 1篇侦探小说
  • 1篇证法
  • 1篇中国大学英语
  • 1篇莎士比亚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体验
  • 1篇视而不见
  • 1篇视觉
  • 1篇视觉文化
  • 1篇视域
  • 1篇凝视
  • 1篇囚笼
  • 1篇去中心化
  • 1篇中心化
  • 1篇主题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作者

  • 8篇郑从容
  • 1篇胡深

传媒

  • 3篇文化研究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译林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首届全国文艺...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扩展视域中的凝视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旨在考察一个在当代绘画和视觉性研究中颇为重要的术语:"凝视"(le regard)。凝视从萨特到拉康的概念衍变,说明二者在一些关键层面上仍具有某种概念的封闭性,在颠覆中心化主体的同时,仍残留了主体视点中心,导致视觉被描述为受到了凝视的威胁。而西田几多郎和西谷启治则对主体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移除,用"空"(sūnyatā)的概念将凝视置于一个扩展的视域,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概念转换,尤其是在有关威胁和主体应置身何处的问题上。
诺曼·布列逊郑从容
关键词:凝视去中心化
一种“自下而上”的位移——论本尼特实现左派知识分子文化目标的现实途径被引量:1
2009年
托尼·本尼特与遗世独立、措词激烈的文化批判理论不同,他更强调积极"入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文化制度框架内实现左派知识分子的理想,即讨论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按照文化发展规律来推动文化领导权的转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机制,进一步打破传统资本主义社会单一向度的社会文化模式对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束缚和奴役。从《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审美与政治》来看,本尼特认为知识分子在现阶段只有放下启蒙者的"领导"姿态,深入民众的文化实践本身,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文化研究和实践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民众的积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试图为当代陷入低潮的左派知识分子指出一条实现文化、社会理想的现实途径。
郑从容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惯习
装置范式被引量:13
2016年
"装置范式"是阿尔伯特·伯格曼在《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追问》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伯格曼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在这篇文章中,伯格曼通过对两个日常生活中案例的分析,阐明了"装置范式"的具体含义和主要特征。通过比较前技术时代的不同语境,伯格曼强调了"装置范式"在技术时代的意义,并通过对两种反对意见的考察进一步说明了"装置范式"的特殊性。伯格曼认为,手段的根本可变性与目的的相对稳定性的共存,是装置范式的第一个突出特征;手段的隐蔽性、陌生化与目的的同步彰显性、实用性,是装置范式的第二个突出特征。
阿尔伯特·伯格曼程文欢胡深郑从容
“回归”之辨--论后理论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理论之后》等著作的传入,回归文学(或审美体验)的观点在中国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将从“后理论”语境、文学理论价值观溯源和价值重建三方面探讨这种“后理论”语境下的“回归”与“文学理论”(及“理论”)之间的...
郑从容
关键词:文学理论审美体验
中国大学英语中的经典教学
2016年
经典文学在以"工具化"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被极度边缘化,但正如莎剧一样,许多经典作品从本质上讲,不是纯粹的学院文学或贵族文学,有着十分"亲民"的特征。因此,文学经典的教学也应适当向有兴趣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放,让他们逐渐接近、了解经典,从中获益。如今,在重点院校,把经典请进非专业选修课课堂已经进入摸索阶段。文章从部分学生对《哈姆雷特》的"误读"谈起,分析他们在学习英文经典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其折射出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之不足。如阿诺德所言,经典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而开设非英语专业文学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英文经典才仅仅是个开始。
郑从容
关键词:莎士比亚大学英语阿诺德
时间的囚笼——从文本的时间因素谈《等待戈多》的主题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从时间入手探讨了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深刻寓意。时间在该剧中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也反映着“二战”后由于终极价值的解体而弥漫西方世界的失落感和迷茫感。它的存在形式揭示了人生的无意义。为了继续活下去 ,人们不得不选择遗忘 ,而遗忘的尽头却是精神的死亡。这部剧寓言式地刻画了处于物质的死亡和精神的死亡夹缝之间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痛苦 。
郑从容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主题剧情
论见与不见的辩证法——从《琅琊榜》中的视而不见说起
2016年
本文从《琅琊榜》中的看说起,通过对剧中各种视而不见的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此剧颇具现代性的视觉教育意义。文章认为,剧中的视而不见虽然有的是无意为之,有的是有意为之,但都体现了见与不见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剧的核心目标真相,与英国批评家阿诺德“如实看清事物之本相”的现代性目标恰好一致,反映此剧在视觉性上隐含的颠覆性意义,也让它成为一个建构现代公民视觉性的优秀范例。
郑从容
关键词:视觉文化辩证法阿诺德
侦探小说的奥秘被引量:6
2001年
特此声明 像许多人一样,我读侦探小说也会像吸烟、饮酒那样容易上瘾.这种瘾的"症状"表现为:首先是需要的迫切性--如果我手头有事,便切忌拿起一本侦探小说,否则,只要一翻开书,不读完我就再也无法安心工作或入睡.其次是需求的特定性--我读的侦探小说一定得遵循某种范式(比方说,如果它不是以英格兰农村为背景,我便很难读下去).第三是它影响的暂时性.这种小说我读完就忘,绝不想重读.有时拿起一本书读了几页后却发现已经读过,顿时便兴味索然,再也无法读下去.
W.H.奥登郑从容李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