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叶祥
-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宁德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ARP-1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脑保护治疗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是Poly(ADP-ribose)聚合物(PAR)合成的催化酶,在脑缺血损伤早期即出现过表达,通过加剧细胞内能量消耗及诱导AIF核转位等机制导致脑细胞发生"Parthanatos"样死亡。同时,PARP-1作为(NF)-κB辅助因子,参与脑缺血后炎症调控。此外PARP-1过表达通过破坏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MMPs表达等途径加重脑梗后出血转化。以上机制均加重脑缺血损伤,因此开发有效PARP-1抑制剂将可望为脑缺血卒中后脑保护治疗带来全新前景,但应注意到PARP-1在脑缺血损伤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问题。
- 郑叶祥刘晨李智文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PARP-1
- 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 2016年
- 目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完全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完全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检测患者血糖、血脂、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水平,分析2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年龄、冠心病史、饮酒史及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水岭梗死、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差等是造成进展性脑梗死主要影响因素,分水岭梗死、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预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
- 许名远郑叶祥钟林清查达珍郑志雄
-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完全性脑梗死
- 延迟多重脑保护可扩大大鼠脑梗后尿激酶溶栓时间窗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联(ED)和米诺环素(MI)的多重脑保护应用于扩大尿激酶(UK)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2小时UK溶栓组,4.5小时UK溶栓组,4.5小时UK溶栓+ED保护组,UK溶栓+MI保护组,UK溶栓+多重保护组,ED+MI保护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线栓模型,在术后24小时取脑标本行TTC染色后测脑梗死体积(V梗),分光光度计法测脑出血量(V血)。结果延迟溶栓增加V梗和V血,延迟溶栓结合ED或MI均能减少V梗和V血,但单独保护组V梗减小较单纯延迟溶栓组尚无统计学差异,而UK溶栓+多重保护组却能显著减小V梗和V血(P<0.01)。此外,UK+ED+MI(4.5 h)组V梗也较4.5 h单纯保护组小(P<0.05)。结论延迟予联用ED和MI脑保护能使UK溶栓时间窗扩大至4.5小时,且较任一单独保护效果均更佳。
- 郑叶祥李智文
-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化溶栓治疗
- 血压变异与急性脑梗死出血的转化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急性脑梗死发病3 d内住我院神经内外科患者,从中选择入组对象,从病历资料中获取入组对象的动态血压资料及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系数(SBP CV)(OR 1.94,95%CI 1.02-3.14,P=0.023)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变异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应当重视血压动态监测及维持血压水平稳定。
- 郑叶祥郑志雄林宗耀钟林清许名远
-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变异出血转化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血管供血区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以丘脑、中脑多见。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溶栓、抗凝等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许名远查达珍郑叶祥郑志雄李脚跟
-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疾病特征预后
- 探讨依达拉奉和米诺环素组成的多重脑保护治疗模式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意义
-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 (ED) 联和米诺环素(MC)组成的多重保护治疗模式用于尿激酶(UK)治疗后的脑缺血再灌注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多重脑保护治疗用于延迟再灌注治疗。
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线栓模...
- 郑叶祥
-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出血转化再灌注损伤
- 文献传递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患者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复发时间短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易损斑块组的复发率低于易损斑块组,复发时间长于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患者及复发患者的斑块均以BIF更为多见,且左侧较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和高血脂。结论:CAP可导致ACI患者更易复发,特别是易损斑块者,更应引起临床关注。
- 陈彩华郑叶祥查达珍郑志雄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临床专业开展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2011年
- 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尝试使用双语教学方式授课,积累了一定经验。首先依据医学双语教学的特点及医学双语学习的实际需要确立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接着依据神经病学开展双语教学后可能存在的学科损失和外语损失,提出通过改进双语教学中的教师、教材与教法三大因素以减少损失;最后强调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 刘晨郑叶祥李智文
- 关键词:神经病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