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
- 作品数:27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海南地区淋巴瘤组织学类型的分布特点
- 2011年
- 淋巴瘤或称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指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淋巴瘤的发生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第10位,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瘤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征,如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主要分布于非洲赤道附近,而T细胞性非何奇金淋巴瘤(T—NHL)则以中国和亚洲多见。
- 王明华翁阳郑晶杨丞罗志飞
- 关键词:淋巴瘤组织学类型
- 基于正交实验优化创伤弧菌金属蛋白酶融合蛋白的表达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对创伤弧菌金属蛋白酶融合蛋白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高效稳定的金属蛋白酶原核表达系统。方法:质粒pET-32a-vvp转化E.coliBL21/DE3后,针对诱导过程中对工程菌表达蛋白产生影响的4个因素诱导时间、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以及诱导时摇菌的转数,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并对实验得出的最佳搭配诱导条件进行验证。结果:直观分析表明摇菌转数的R值最大,其次为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的R值最小;方差分析表明摇菌转数的P值小于0.05,而时间因素、温度及IPTG浓度的P值均大于0.05。结论:摇菌转数为主要因素(其为250r/m时,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诱导时间,而诱导温度和诱导剂IPTG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明显。本实验的最佳搭配诱导条件为摇菌转数250r/m、诱导时间4h、诱导温度37℃、诱导剂IPTG浓度1mmol/L。在此诱导条件下,金属蛋白酶的表达量高达40.67%。
- 郑晶申洪陈清
- 关键词:创伤弧菌金属蛋白酶正交设计方差分析
- 创伤弧菌溶细胞毒素及金属蛋白酶的基因克隆、蛋白表达、抗体制备及其致病性研究
-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建立使vvp及vvhA基因高效表达的原核表达系统,从而得到高产量高纯度的创伤弧菌金属蛋白酶和溶细胞毒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分别针对二者的多克隆抗体并初步研究这两种创伤弧菌胞外产物的具体...
- 郑晶
- 关键词:创伤弧菌致病机制
- 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1例
- 2024年
- 对2023年8月8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34岁,渔民,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月3日捕鱼时腿部擦伤,当天夜里出现发热、双下肢持续性胀痛,左下肢为甚,发病第4天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采用抗生素治疗,并于8月8日转诊至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时患者血压低,下肢皮温高,末梢血运较差,可见多处结痂,并出现感染性休克征象。入院12 h行左小腿脓肿切开引流术+创面负压吸引术并送检左下肢感染组织,病原体培养提示创伤弧菌感染,病理结果提示坏死性筋膜炎,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维持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抗病毒治疗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保肝治疗,根据药敏结果予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抗感染,并依据创面情况行清创治疗。入院后17 d,患者感染基本控制,但肝功能酶仍高于正常水平,创面仍有渗血及渗液,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伤口愈合不佳,于2023年9月11日再次入院,予抗病毒及保肝治疗。第5天分泌物病原体培养结果为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合并斯氏普鲁威登菌(Providencia stuartii)感染,并报告纹带棒状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换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次入院后16 d,患者一般情况可,但肝功能酶指标仍高于正常,予办理出院。患者出院4个月后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自述第2次出院后遵医嘱积极抗病毒治疗及戒酒,创面恢复尚可。该患者有典型暴露史及临床表现,符合创伤弧菌导致的脓毒性休克及坏死性筋膜炎特征,临床中应根据其病理学特点、临床特征对创伤弧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处理,改善患者预后。
- 黄邦军郑晶翁阳
- 关键词:创伤弧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休克
- 创伤弧菌经食管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Vv)经食管感染小鼠的致病特点.方法:39只SPF级昆明小鼠(雌性20只,雄性19只),实验组24只,均强制性喂食Vv菌液(4.7×1010cfu/L,菌株编号1.1758)0.6mL/只;对照组15只,喂食灭菌培养基(含35g/1Nacl的碱性蛋白胨水)0.6mL/只.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分别于实验后12、32及72h各处死8只实验组小鼠和5只对照小鼠,取其食管、胃及肠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Vv分离培养,并取胃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另外用强酸及低盐处理Vv菌后,行光镜观察及增菌培养.结果:Vv经食管感染小鼠后并未导致其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且Vv的分离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病理学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胃黏膜表面附着有极度肿胀变形的Vv菌体,且附着处部分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溶解坏死.强酸低盐处理过的Vv部分肿胀变形,且增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Vv在正常小鼠的胃酸环境中不能存活,难以进入肠道繁殖,通常不引起小鼠呕吐和腹泻症状,但可轻度损伤小鼠胃黏膜上皮;1.1758Vv株属消化道感染弱毒力株.
- 郑晶申洪陈清
- 关键词:创伤弧菌消化道感染致病特点SPF级光镜观察细胞脱落
- 海水环境创伤弧菌感染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观察总结海水环境中感染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后局部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学特点,为临床Vv感染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28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32只,分别为海水Vv菌液浸泡组(A组)、等渗盐水Vv菌液浸泡组(B组)、单纯无菌海水浸泡组(c组)以及单纯无菌致伤组(D组)。每组又随机分成0,6,12,24h4个不同时间组,每组8只。D组小鼠仅无菌致伤,A、B、C组小鼠在无菌致伤后按分组设计均浸泡于相应液体中45~60min。于不同时段对各组局部肌组织及主要脏器组织进行取材、制片、HE染色和观察;采鼠尾血进行Vv的分离培养。结果A组创伤组织的损伤最为严重:0h时,可见肌纤维变性、溶解和断裂,但炎症反应不明显;12h时肌组织溶解坏死更加明显,肌间隙增宽,渗出及出血明显,并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4h时,肌组织大片溶解坏死,微脓肿形成。总体来讲,Vv感染的A、B两组要比未感染的c、D两组病变严重,而组织修复过程也要缓慢。海水菌液浸泡组脱离浸泡后24h时仍无好转趋势,并且该组部分小鼠Vv血培养结果为阳性。Vv血培养阳性的小鼠其主要脏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以肺和肾脏的广泛出血性损伤为主。结论在海水环境中Vv经由皮肤伤口侵入后,其伤口往往表现为感染早、发展快且病变严重的特点。感染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组织大片的溶解坏死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脓腔形成;Vv可经伤口人血,引发败血症,并导致小鼠肺、肾等多脏器的损伤。
- 郑晶申洪陈清
- 关键词:弧菌感染病理学
- 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探索被引量:2
- 2011年
- 针对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特殊性,结合病理学课程的特点,从实验课课时安排、课前准备、实验课教学手段和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让留学生重视病理学实验课、激发留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的兴趣,以提高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 王明华李群郑晶牛海艳
- 关键词: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教学
- 冷冻切片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DNA质量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冷冻切片后再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DNA质量,探讨其在分子病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的肺腺癌14例,分别提取同一病例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蜡块及常规包埋组织蜡块DNA,检测DNA浓度及OD260/OD280值,行内参基因PCR扩增以检测DNA完整性,并以ARMS法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冷冻切片后固定包埋组织提取DNA浓度及OD260/OD280均值,分别为157.33 ng/μL及1.96,均较常规包埋组织低;所有冷冻后包埋组织提取的DNA均具有100 bp及200 bp的PCR产物,但仅部分能扩增出300 bp及400 bp的PCR产物,DNA完整性稍逊于常规固定包埋组织;冷冻后包埋组织与常规包埋组织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组织冷冻后再行甲醛固定及石蜡包埋,会使得组织DNA进一步降解及片段化,但仍适用于ARMS法的分子病理学检测。
- 郑晶蒙秋萍翁阳
- 关键词:冷冻切片石蜡包埋DNA分子病理ARMS法
- HBV-DNA、甾醇氧-酰基转移酶1表达及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 探讨HBV-DNA水平、甾醇氧-酰基转移酶1(Sterol O-acyltransferase, SOAT1)表达及肝细胞癌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解肝细胞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58例HBV相关肝细胞癌病例及病历资料中HBV-DNA水平数据,同时收集病例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AT1表达情况并评估肿瘤分化程度。结果 SOAT1高表达病例组和SOAT1低表达组HBV-DNA高水平率分别为81.1%(30/37)和19.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3,P<0.05),且SOAT1表达与HBV-DNA水平之间呈相关性(χ^(2)=7.021,P<0.05)。低分化肝细胞癌病例组中HBV-DNA高水平率为71.1%(27/38),中高分化肝细胞癌组中HBV-DNA高水平率为35.0%(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HBV-DNA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呈现相关性(χ^(2)=7.021,P<0.05)。SOAT1在所有收集病例中整体高表达率为63.8%(37/58),在所有配对癌旁组织中均无表达(0/58),且SOAT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现相关性(χ2=19.889,P<0.05)。在低分化病例组中SOAT1呈现高表达,高表达率为84.2%(32/38),在较高分化病例组的HCC样本中SOAT1普遍呈现低表达,高表达率仅为25.0%(5/20)。结论 HBV-DNA水平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癌中HBV-DNA水平更高;SOAT1表达水平亦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癌中SOAT1表达水平亦更高;且HBV-DNA水平与SOAT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SOAT1是细胞脂质代谢的关键酶,提示HBV感染可能影响SOAT1的功能及水平从而干预肝细胞脂质代谢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及演进。
- 郑晶魏尚邓慧孜
- 关键词:肝细胞性肝癌HBV-DNA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细胞免疫的关系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L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肿瘤组织中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收集NSCLC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112例NSCLC组织,其中72例PD-L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3%(72/112)。PD-L1表达与患者是否吸烟、肿瘤病理类型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及K-Ras突变无关(P>0.05)。PD-L1阴性患者外周血CD3+和CD3+CD4+细胞水平高于阳性患者(P<0.05),而两组间CD3+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吸烟、鳞状细胞癌及EGFR突变特征的NSCLC患者PD-L1的表达量较高,同时PD-L1的表达可以提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
- 陈丽娥王识华洪湘郑晶
-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