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敏
- 作品数:53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由创作者的身份特征看“红色经典”的审美形态被引量:1
- 2008年
- "红色经典"有着较为一致的文本审美形态。这些作品都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作为叙事的意义旨归,强调通过对革命历史的讲述达到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的目的。建国后十七年"红色经典"的创作者大多是革命斗争的亲历者,创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心理意识以及知识谱系与这批红色经典作品的审美形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郭剑敏
- 关键词:知识谱系审美形态
- 革命·历史·叙事
- 在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革命历史小说占据着绝对的创作优势。这些小说为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进行文本化的呈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几代人有关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本论文以历史与叙...
- 郭剑敏
- 文献传递
- 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中国之“道”被引量:1
- 2013年
- 《日子》中有一篇《知北游》,其中记录着一段东郭子与庄子的对话,大致的意思讲的是,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便说:“那请说得明白具体些可以吗?”庄子回道:“存在于蚂蚁洞中。”东郭子好奇地问:“‘道’怎么会存在于这样卑下的地方?”
- 郭剑敏
- 关键词:刘震云小说乡土中国《知北游》庄子
- “十七年”文学写作方式的“一体化”特征被引量:2
- 2008年
-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意义走向得到可靠的保障。
- 郭剑敏
- 关键词:文学生产一体化
- 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在当前的文学史书写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仍处于一种合而不通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性在百年中国文学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正确理解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是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键所在。
- 吴秀明郭剑敏
- 关键词:历史难题延安文学
- 亲情与政治隐痛纠结下的《傅雷家书》被引量:3
- 2017年
- 《傅雷家书》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出版对新时期文学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它自面世以来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傅雷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体现当代知识分子文人风骨的一个代表,但还原历史,却能发现傅雷教子画面远非如家书中所呈现的那样完美。可以说,《傅雷家书》是一部交织着一位心怀愧疚之情的父亲和一位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的知识分子种种难言的亲情隐痛与政治隐痛的文字记录。
- 郭剑敏
- 关键词:《傅雷家书》反右运动
- 文学与叙事之维的历史存在——论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被引量:2
- 2008年
-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拆解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之间的藩篱,从而将史学批评转向了对叙事活动本身的观察。在他看来,历史只能以叙事的方式存在,而叙事则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意义的过程。这便使得有关历史的研究具有一种文学叙事学研究的意味。这一理论创见,对于史学研究以及一切有关历史的文本化叙事活动的研究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 郭剑敏
- 关键词:后现代话语
- 以革命正义为意义元点的历史叙事——“十七年”红色文艺作品叙事逻辑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因叙述革命历史而具有了自身的特质,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在于以革命为意义元点而对历史生活进行文本化的组织与叙述。革命在红色文艺作品的叙事中不仅组织着叙述对象的个体人生意义,同时也组织着有关历史的宏大叙事。
- 郭剑敏
- 关键词:叙事逻辑
- 共和国初期打造红色记忆的传播策略与阐释机制被引量:3
- 2006年
- 郭剑敏
- 关键词: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作品
- 现代性的介入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2004年
-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 。
- 郭剑敏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