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珊珊 作品数:7 被引量:32 H指数:3 供职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医药卫生 金属学及工艺 更多>>
美洲大蠊Per a 9的抗原表位特征及三维结构建模 被引量:4 2011年 Per a 9是美洲大蠊主要过敏原蛋白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美洲大蠊过敏原蛋白Per a 9的结构特征,为蟑螂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BLAST得到Per a 9相似序列,构建同源进化树,结果显示美洲大蠊Per a 9与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er a 9主要为α+β结构的亲水性蛋白,其主要抗原表位集中于33—46、55—74、89—117、123—135、199—217、235—243、251—266、286—354区域。Motif预测其具有1个鸟嘌呤磷酸转移酶活性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和2个N豆蔻酰化位点。其预测的三维结构基本能反应Per a 9真实的空间构象,这将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Per a 9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胡玉静 金珊珊 杨海伟 魏继福 何韶衡关键词:美洲大蠊 PER A9 抗原表位 三维结构建模 一种试管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试管架,涉及血液检验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方固定安装支撑腿,所述底座内固定安装第一试管板,所述底座上方固定安装支架,所述支架下方固定安装第二试管板,所述支架上方设有第三试管板,所述第一试管板、第二... 金珊珊 宋为娟湖南烙铁头蛇毒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烙铁头蛇是世界上剧毒的蛇种之一,其所携带的毒素能够导致严重的机体损伤。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湖南烙铁头蛇蛇毒蛋白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分析。通过等电聚焦和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获得完整的烙铁头蛇毒全蛋白质的图谱,经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后,应用PDQuest软件对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通过等电聚焦和SDS-PAGE凝胶电泳有83个蛋白质组分被检测出来。其中大约90.00%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在15~45 kDa之间,大约72.29%的蛋白质等电点(pI)在4.0~7.0之间。通过对烙铁头蛇毒的蛋白组学研究,获得其蛇毒蛋白质组分的表征特点,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各组分的身份和潜在功能奠定基础,既可以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又可以为新的药理应用提供宝贵资源。 胡玉静 杨立明 金珊珊 何韶衡 魏继福关键词:双向电泳 一种试管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试管架,包括用于放置多组试管的管架和用于支撑管架的基板,基板远离管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放置单组试管的定向安置座,基板上设有驱使单组试管从管架转运至定向安置座上的移送结构,移送结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基板上的侧架,... 金珊珊 宋为娟德国小蠊变应原BgGSTD1的抗原表位特征及三维结构建模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德国小蠊变应原BgGSTD1的结构特征,为蟑螂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获得BgGSTD1蛋白序列,Blast得到其相似序列,并应用Clustalx 1.83构建同源进化树,联合应用DNA Star多种方法预测其抗原表位,在Scan Prosite数据库中进行Motif预测,并应用SWISS-MODEL服务器进行自动建模,得到其三维结构。结果:德国小蠊BgGSTD1与美洲大蠊谷胱甘肽转移酶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BgGSTD1主要为α+β结构的混合蛋白,其主要抗原表位集中于9-10,58-61,79-81,86-87,179-180,189-190,216。Motif预测其具有一个谷胱甘肽转移酶N-末端区和谷胱甘肽转移酶C-末端区。Swiss-Model服务器预测的三维结构基本能反应BgGSTD1真实的空间构象。结论:通过BgGSTD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该变应原分子特征及三维结构模型,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BgGSTD1的结构功能打下理论基础。 张伟 胡玉静 金珊珊 杨海伟 魏继福 何韶衡关键词:德国小蠊 谷胱甘肽转移酶 抗原表位 三维结构建模 一种一次性厌氧菌培养皿或药敏试验培养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厌氧菌培养皿或药敏试验培养皿,涉及培养皿技术领域,包括培养皿本体与皿盖,皿盖设置于培养皿本体的顶部,皿盖的顶部设置有腔盖,且皿盖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腔盖底部的... 金珊珊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前后免疫抑制细胞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着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的一种微环境,使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本研究将检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前后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比例,分析其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05-01-2018-02-0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就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及2017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0名,肺癌患者均接受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化疗,每例患者至少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根据化疗后的疗效评价,43例患者分为疾病进展组和疾病控制组,CR、PR、SD统称为疾病控制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MDSC为(4.89±1.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5±0.24)%;Treg细胞化疗前为(11.54±2.44)%,高于对照组的(5.76±0.77)%,P<0.001;在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外周血中MDSC(2.3±1.64)%和Treg细胞(6.4±0.98)%的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3;疾病控制组患者MDSC(1.39±0.99)%和Treg细胞(5.83±0.55)%比例均较化疗前降低;疾病进展组患者MDSC(3.68±1.45)%和Treg细胞(7.43±0.63)%的比例均低于化疗前。无论是化疗前,还是化疗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Treg细胞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相关,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能够抑制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检测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比例可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金珊珊 束永前关键词:培美曲塞 M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