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世鑫

作品数:19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管
  • 7篇血管造影
  • 7篇造影
  • 6篇影像
  • 6篇颅内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影像学
  • 5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栓塞
  • 3篇肿瘤
  • 3篇肝癌
  • 3篇玻璃微球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灌注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影像学研究

机构

  • 12篇天津市环湖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警医学院附...

作者

  • 18篇阎世鑫
  • 12篇靳松
  • 9篇崔世民
  • 5篇刘力
  • 5篇曹喜才
  • 5篇戴伟英
  • 5篇王金胜
  • 5篇高满
  • 4篇刘梅丽
  • 3篇韩燕
  • 3篇张蕾莉
  • 3篇王晓东
  • 3篇范志斌
  • 3篇韩彤
  • 3篇谭建
  • 3篇姜付显
  • 3篇田超
  • 3篇刘勇
  • 3篇李斌
  • 2篇杨天昊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天津医药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早期检出颅内动脉瘤及评估其破裂风险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极其重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与医学影像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AI技术已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辅助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多种深度学习(DL)算法可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相结合,从而实现快速识别、精准诊断动脉瘤并预测其破裂风险。对AI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预测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李锐阎世鑫靳松
关键词:人工智能颅内动脉瘤
胼胝体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探讨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分析各种肿瘤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下的表现特点.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淋巴瘤10例,转移瘤1例,脂肪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7 cm,最小0.5 cm.肿瘤实性部分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肿瘤伴囊变坏死.脂肪瘤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85 HU.增强扫描星形细胞瘤呈不均匀、环状或蝶翼状强化,恶性淋巴瘤呈明显实性或环状强化,胶质母细胞瘤和淋巴瘤多向脑室或邻近脑质浸润.结论 胼胝体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指导作用.
崔世民刘梅丽靳松韩彤阎世鑫刘力高满
关键词:胼胝体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显像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膜瘤诊断的应用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拓宽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范围,探索颅内脑膜瘤新的影像检查方式。方法:应用改进后CTA检查56例颅内脑膜瘤。将CTA注药方式由原来的单向单流程1次延迟,改为单向双流程2次延迟。然后,应用表面遮蔽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重组(MPR),3种软件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工作站后处理。结果:所有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建显示脑膜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建可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结论: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CTA在肿瘤的定性、定位、大小、外观血供等方面均能为临床提供有实用价值的诊断依据,并可为神经外科提供全面术前影像信息。
张蕾莉崔世民刘梅力刘力靳松阎世鑫戴伟英高满
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脑膜瘤
554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为学术交流提供可资参考的数据。方法应用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1988年7月-2008年6月经病理明确诊断的554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级别进行分析,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结果神经上皮组织肿瘤2205例,占39.80%;脑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361例,占6.52%;脑膜肿瘤2105例,占38.00%;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91例,占1.64%;生殖细胞肿瘤86例,占1.55%;蝶鞍区肿瘤(颅咽管瘤)250例,占4.51%;转移性肿瘤442例,占7.98%;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49例,占8.10%。结论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统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了解不同地区肿瘤分布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学术交流十分必要。
崔世民秦进喜刘梅丽靳松韩彤阎世鑫刘力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国际疾病分类法世界卫生组织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肝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曹喜才范志斌宋晓娜王世鑫王金胜阎世鑫姜付显韩燕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下肢缺血治疗性血管生成肝素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术(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评价颅内动脉瘤更为合理且准确的方法。方法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86例行CTA检查,22例行MRA检查,9例行CTA和MRA联合检查。结果MRA检查的56个动脉瘤中直径≥5mm者27个,与脑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达96.30%(26/27);直径<5mm者29个,诊断符合率为37.93%(11/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4,P=0.000)。CTA检查的110个动脉瘤中直径≥2mm者104个,与脑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达96.15%(100/104);直径<2mm者6个,诊断符合率为16.67%(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59,P=0.000)。结论MRA及CTA在一定条件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能力与脑血管造影相当,尤其是CTA检查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
阎世鑫韩彤刘力田超范一木黄楹刘梅丽靳松崔世民
关键词:脑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术
Neuroform支架联合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自膨胀式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可解脱弹簧圈相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方法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以可解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全部患者顺利通过了手术。结论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过程中对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治疗关键。
卢映崔世民范一木靳松阎世鑫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护理
犬肺癌模型抑癌基因表达与支气管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犬肺癌模型抑癌基因表达与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的相关性,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标准。材料与方法22只犬,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定位向右肺膈叶灌注甲基胆蒽、二乙基亚硝胺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在不同时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影像、病理学检查。结果p53基因蛋白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16逐渐减低。CD31血管内皮标记表达阳性与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见肿瘤样血管及染色吻合。结论CD3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阳性表达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肿瘤血管及染色是肺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早期检测p53基因突变与p16基因失活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曹喜才韩燕刘勇宋晓娜王金胜阎世鑫姜付显
关键词:肺癌抑癌基因血管造影免疫组织化学
经皮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对肝癌组织的影响
2006年
目的探讨经皮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32)P-GMS)对肝癌瘤组织的影响及其最佳剂量。方法建立24只兔VX2肝癌模型,分为A、B、C、D 4组并分别经皮瘤内注射37、74、111和148个放射性强度单位(MBq)的^(32)P-GMS,7、14和21 d后分批处死实验兔并取注药部位肿瘤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注射^(32)P-GMS剂量与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损害相关。A、B组不能完全杀死癌组织;C组肿瘤细胞几乎完全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对瘤灶形成完整的包绕;D组未见存活的肿瘤组织,但见正常肝组织亦被累及。结论经皮瘤内注射适量的^(32)P-GMS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瘤组织,本实验显示111 MBg为最佳剂量,对于阻止肝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王金胜曹喜才汪雅娟范志斌姜付显韩燕李斌阎世鑫谭建王晓东
关键词:肝癌瘤内注射病理
经肝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方法、疗效、影响因素和吸收剂量估算方法。方法采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2P-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和吡柔比星(THP)混悬液治疗30例肝癌患者,术后行β轫致辐射显像,结合分区模型,估算肿瘤、非瘤肝组织和肺组织的吸收剂量。采用不含32P-玻璃微球的混悬液化疗栓塞治疗26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反应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2.3%)(χ2=4.362,P<0.05);实验组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00%、76.67%、43.33%,对照组为92.31%、61.54%、19.23%。估算肿瘤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130.34±54.53)Gy,非瘤肝组织为(34.73±13.41)Gy,肺组织2.1~16.3Gy。肿瘤吸收剂量≥120Gy的反应率(100%)高于剂量<120Gy的反应率(47.1%)(χ2=9.832,P<0.01)。结论经肝动脉采用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是1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β轫致辐射显像结合分区模型估算肿瘤组织和非瘤肝组织的吸收剂量,为剂量学研究提供了1个可行的方法。
曹喜才王晓东谭建李斌王任飞刘勇苌英利张丽宏王金胜阎世鑫
关键词:磷放射性同位素^32P-玻璃微球化疗栓塞治疗经肝动脉灌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