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新祥
- 作品数:72 被引量:33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及其与致病性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 冯云程阿新祥刘自单张斐斐董超杨雅云张恩来汤翠凤徐福荣戴陆园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生物活性
- 云南新收集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6
- 2018年
- 以来自云南16个州(市)新收集的1189份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17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县(市)、州(市)、稻作生态区及稻作民族间的差异和分布。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芒市、盈江、陇川、腾冲、勐海、沧源等县(市)的多样性指数为1. 6010~1. 6822,高于其他县(市)。在州(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德宏(1. 6951)、普洱(1. 6746)、临沧(1. 6723)等州(市)的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州(市)高。在稻作生态区分析单元内,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产量性状及株高、谷粒长、谷粒宽、剑叶宽和穗抽出度生物学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高于滇西北高寒粳稻区(Ⅲ)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Ⅰ); 17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Ⅰ、Ⅱ和Ⅲ稻作生态区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结实率、谷粒宽、谷粒长宽比、剑叶长和剑叶宽5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东北高原粳稻区(Ⅴ)间存在显著差异;除剑叶角度、倒伏性、种皮色和叶片茸毛外,其他1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中一季粳籼稻区(Ⅳ)间也有显著差异。在稻作民族分析单元内,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稻作的多样性指数为1. 7033~1. 7308,高于其他稻作民族;其中,在同一州(市)不同稻作民族间,德宏州景颇族(1. 3735)、傈僳族(1. 3714)和汉族(1. 3526)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高;同一稻作民族不同州(市)间,德宏、保山和临沧汉族及红河州彝族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大(1. 6190~1. 6808)。大穗和大粒型资源分别为173份和84份,主要分布于德宏、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州(市);长粒型资源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和临沧市。总体而言,位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市)、州(市)及稻作生态区是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而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等的稻作�
- 汤翠凤张恩来董超阿新祥张斐斐申时全韩龙植
- 关键词:水稻地方品种多样性民族
- 一种用于水稻品种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播种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稻品种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播种装置,包括长条板,所述长条板的两边缘壁对称固定安装有挡板,两所述挡板之间滑动连接有托盘,用于放置育苗盘,所述长条板上设有带动托盘滑动的驱动机构,两所述长条板上均固定安装...
- 阿新祥董超杨雅云汤翠凤张斐斐王斌戴陆园
- 云南布朗族地区作物遗传资源调查
- 2012年
- 【目的】了解云南布朗族地区作物遗传资源基本现状,促进该地区作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方法】采用人物访谈、入户调查和标本采集等调查方法,对云南布朗族地区22个布朗族村的作物遗传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收集了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样本共290份,分属于55科97属113种。其中粮食作物资源115份,分属于7科17属19种;蔬菜(野菜)资源95份,分属于21科33属40种;果树资源35份,分属于23科28属31种;其他植物资源共45份,分属于19科22属24种。【建议】布朗族地区作物遗传资源丰富,应进一步广泛收集种质,提高资源保存数量和质量;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应加以推广。
- 蒋会兵梁名志唐一春何青元陈红伟阿新祥耿智德陈瑶苏火生徐福荣戴陆园王平盛
- 关键词:作物遗传资源
-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被引量:55
- 2009年
- 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 金铭路杨春刚余腾琼郭桂珍汤翠凤张俊国阿新祥曹桂兰徐福荣刘宪虎戴陆园张三元韩龙植
- 关键词:水稻微核心种质生育时期耐冷性
- 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及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利用原产于中国18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和主要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耐冷性差异,共鉴定筛选出黑壳粘、红芒大足、红须贵州禾、冷水谷、须糯等31份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粳稻地方品种。其中原产于贵州省的黑壳粘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与冷水胁迫下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低温下结实率与穗颈长、穗长和秆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冷水胁迫下结实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的冷水反应指数(CRI)与株高CR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CRI呈显著负相关。
- 杨志奇杨春刚汤翠凤郭桂珍余腾琼张俊国曹桂兰阿新祥徐福荣张三元戴陆园韩龙植
- 关键词:粳稻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冷水胁迫
- 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
- 2024年
-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居群(Ⅰ~Ⅵ)的38份药用野生稻进行白叶枯病菌CX28-3和PXO99的抗性评价,以PXO99人工接种处理筛选到的药用野生稻36号(抗病)与37号(感病)植株为对象,于0、24、48 h取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预测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结果】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2个菌株(CX28-3和PXO99)表现为不同的抗病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其中抗病率最高的是Ⅴ居群、为93.50%,最低的是Ⅲ居群、为62.50%。38份药用野生稻对CX28-3菌株感病的植株有5份,感病率为13.15%;对PXO99菌株的感病率为42.10%,表明PXO99的致病力强。此外,抗2个菌株的药用野生稻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66.67%,37号材料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中感,36号材料对2个菌株都表现为抗。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7565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XO99处理后共包含45个显著富集的生物进程GO类别,其中富集DEGs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绑定、催化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抗病和感病野生稻材料共显著富集到19个KEGG通路,其中与抗病相关的蛋白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上升,进一步明确抗病药用野生稻36号的抗病性受白叶枯病菌激发显著。筛选到共同DEGs 256个,11个基因可能与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密切相关;Unigene1184、Unigene15669、CL1239、CL1421、CL4899、CL660、CL74637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上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下调表达;Unigene18206、CL210、CL3554、CL92485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上调表达。【结论】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CX-28和PXO
- 杨雅云张斐斐张发美阿新祥董超汤翠凤杨春云戴陆园
-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代谢通路抗病相关基因
-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方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评价被引量:14
- 2010年
- 对当前(69份)与20世纪70年代(66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135份地方稻种的23个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23个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1.801,其中当前和过去分别为1.766和1.784;当前和过去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9.5%;表型类型丰富,当前地方稻种的多样性保存状况好。主要表型特性是红米类型多,有84份,占62.2%;落粒性强,7级以上的稻种有120份,占88.9%;大穗多粒型丰富,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平均分别为24.8cm和175.0粒。筛选出紫糯、月亮谷等16份优异资源,可供深入研究与育种利用。
- 徐福荣张恩来董超张敦宇汤翠凤余腾琼阿新祥彭新禧杨雅云戴陆园
- 关键词:地方稻种农艺性状
- 利用SSR标记分析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
- 2024年
- 【目的】揭示中国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缅甸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enGriff.)遗传多样性,以及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原、异位保存下变异情况。【方法】利用36对SSR标记对来自云南景洪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云南元江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江西东乡及缅甸共102份普通野生稻进行检测,开展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保存方式下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多样性比较与聚类分析。【结果】供试普通野生稻检测出等位变异(Na)110个,平均3.056个,变幅为1~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448。不同地理来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大小为:缅甸(0.561)>云南景洪(0.437)>云南元江(0.236)>江西东乡(0.230),云南景洪和元江的普通野生稻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异位保护区大于原位保护区(云南景洪:0.498>0.131,云南元江:0.264>0.035)。聚类与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供试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2,变幅0.260~1.000;在遗传相似系数0.635处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及缅甸居群。云南景洪原位保护区与缅甸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60),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江西东乡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52);而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景洪原位保护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为0.748,表明云南元江和景洪普通野生稻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有明显的地域性,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因原生境居群减少而下降。
- 董超张斐斐汤翠凤阿新祥甘树仙杨雅云刘自单戴陆园
-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SSR标记居群遗传分化
- 云南不同种皮色地方稻种的总黄酮含量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解不同种皮色地方稻种的总黄酮含量与其种子萌发品质的相关性,测定了17份云南地方稻种谷粒、糙米和谷壳的总黄酮含量,以及谷粒和糙米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项萌发指标。结果表明,红皮和紫皮谷粒及糙米的总黄酮含量显著、极显著高于白皮,而谷壳的总黄酮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红皮谷粒的4项萌发指标均高于紫皮和白皮,但仅红皮与白皮谷粒之间的发芽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糙米的4项萌发指标极显著地高于紫米和白米,且除发芽指数外,紫米的其他3项萌发指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白米,表明有色种皮谷粒、糙米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其萌发指标也相应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谷粒的总黄酮含量与4项萌发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糙米的总黄酮含量则与4项萌发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谷壳的黄酮含量与种子萌发无关,而糙米的黄酮含量则显著地影响种子的萌发特性。
- 汤翠凤董超阿新祥张恩来陈丹张斐斐申时全戴陆园
- 关键词:种皮颜色地方稻种总黄酮萌发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