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鑫
- 作品数:14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农学院植物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上农香、黑糯等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系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本文采用经改良的常规制片法,对上农香糯、上农黑糯07、太湖糯、铁桂丰四个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表明,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都是2n=2x=24,但核型形式略有不同。按臂比值而定的着丝点位置有两种类型,即中央着丝点(m)染色体和近中着丝点(sm)染色体,因此它们均为对称染色体核型。12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对是随体染色体。
- 吴爱忠陆小毛谈慕贞陈德鑫
- 关键词:杂种染色体核型
- 论栽培植物起源的遗传基础被引量:2
- 1994年
- 文章列举了野生植物与栽培植物表型的一些主要区别,着重讨论栽培植物起源的遗传基础,并根据观察和试验,论证了自然界中通过杂交与多倍体化形成新的栽培植物的可能性.
- 马晓冬陈德鑫
- 关键词:栽培植物
- 上农特种稻植株色泽遗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1994年
- 上农特种稻黑糯07与上农香糯、铁桂丰杂交.F2代植株色泽出现分离.叶舌、叶耳紫黑色植株与绿色植株呈9与7之比,是两对基因互补的结果.其中一对基本色素基因与决定糙米种皮色素的基因可能是共同的.叶舌、叶耳紫黑色植株中约有1/3叶鞘、叶片亦出现紫黑色,因此推断另一对基因可能存在剂量效应.
- 吴爱忠赵则胜谈慕真陈德鑫
- 关键词:水稻特种稻基因互作色泽
- 豌豆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被引量:11
- 1997年
- 本文对2个豌豆组合的P_1、P_2、F_1、F_2、B_1、B_2和F_3七个世代群体的资料用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算了12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所研究性状的一个重要遗传分量,对不同分析模型表现稳定。显性效应对性状遗传的控制组合间变化较大,对不同分析模型较不稳定。营养生长期日数、百粒重具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显性×显性互作比加性×加性和加性×显性互作更为显著。直接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性状世代平均数基因效果更好。
- 汪为民陈德鑫
- 关键词:豌豆数量性状基因效应
- 上农香、黑糯等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系营养品质分析
- 1996年
- 本试验对上农香、黑糯等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系进行了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B1、B2和矿物元素锌、铜、铁、锰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上农黑糯的糙米在粗纤维和铁的含量上,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非色稻的糙米;在维生素B2的含量上,除了与太湖糯的差异不显著外,也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它供试的非色稻。
- 吴爱忠吴永强赵则胜陈德鑫
- 关键词:杂种营养品质黑糯
- 特种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 1997年
- 本项研究经过4年工作,现已获得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杂交组合(寒丰A×黑糯07),可望统一提供杂优F_1代种子。同时还通过连续回交,初步把上农香糯转育成不育系,为进一步选配香稻的杂优组合创造了条件。
- 吴爱忠王晖叶海龙谈慕贞陈德鑫
- 关键词:特种稻杂种优势三系配套水稻
- 上农香糯香味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6
- 1994年
- 本研究用0.3mol/LKOH溶液浸泡籽粒或叶片,分析了上农香糯的香味遗传.采用的品种除香稻品种上农香糯外,无香味品种有上农黑糯07和太湖糯.香稻和非香稻各杂交组合的F_1植株均无香味.在后代,各组合无香味与有香味的分离比例符合3:1.正反交没有差别,表明水稻香味是细胞核隐性单基因遗传,与细胞质无关.测交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 吴爱忠曹林奎蔡向忠赵则胜陈德鑫
- 关键词:水稻香味
- 上农香、黑糯等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系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1997年
- 本文利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分析了上农香、黑糯等4个品种及其6个杂交后代选系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酶谱基本相似;但也各有特异带,其中b_1、b_2带酶活性较强,可作为上农特种稻的特异性标志带。除Z_(17-3),其他杂交后代与母本相似度较高。
- 吴爱忠朱卫芳谈慕贞陈德鑫
- 关键词:酯酶同功酶黑糯杂交
- 奥勒岗黑麦草及其三个选系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
- 1991年
- 供试的奥勒岗黑麦草及4号、6号、8号选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是四倍体,其染色体核型形式相同,为2n=4x=26m+2sm(2SAT),属基本对称式,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及臂比总值变动不大。同时,对多花黑麦草早期引进的一个品种也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是: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14,是二倍体,染色体核型形式为2n=2x=12m+2sm(2SAT)。
- 吴爱忠陈德鑫
- 关键词:黑麦草染色体核型
- 花生属(ArachisL.)多年生野生种组织培养研究初报被引量:13
- 1994年
- 本文通过对多年生野花生顶芽、叶片、下胚轴、带叶腋茎段离体组织培养和再生条件的研究,观察到叶圆片3周后形成淡黄绿色愈伤组织,但未能分化出幼芽,上胚轴逐渐褐化、枯死;顶芽在MS+BA_2+KT_2+OA3_2+LH_(500)生长势最强,形成众多丛生芽,频率为98%;茎段嫩枝在MS+NAA_2+BA_1上分化出幼芽.正常幼芽在1/2MS+NAA_1上.10d后长出不定根,并发育成小植株.
- 吴爱忠甘晓兵曹林奎潘重光陈德鑫
- 关键词:花生野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