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淮菁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3篇综合征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青年
  • 2篇青年人
  • 2篇细胞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粥样...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2篇反应蛋白
  • 2篇C反应蛋白
  • 2篇成像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陈淮菁
  • 11篇张海鸥
  • 7篇吴军
  • 4篇易黎
  • 4篇周芬莉
  • 3篇林志坚
  • 3篇邹文
  • 2篇童晓欣
  • 2篇张季声
  • 2篇林夏飞
  • 2篇雷皓
  • 2篇林凯华
  • 2篇钟洁愉
  • 2篇陈涓涓
  • 1篇邓远飞
  • 1篇韩春锡
  • 1篇陈旭辉
  • 1篇魏黎
  • 1篇江锦赵
  • 1篇万峻

传媒

  • 3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大鼠急性脑梗死后VEGF介导的脑保护作用
2009年
目的采用高场强磁共振质子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结合T2加权像(T2WI),研究大鼠急性脑梗死实验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介导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Nagasawa改良线栓方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实验模型,随机分为2组,缺血60 min后再通24 h+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缺血60 min后再通24 h+VEGF(VEGF治疗组)。应用1H-MRS结合T2WI检测急性脑缺血后兴趣区内代谢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和乳酸(lactate,Lac)的变化,以及缺血区体积变化趋势,了解缺血后VEGF神经细胞保护信息。结果对照组缺血兴趣区体积明显增加(P<0.01),而VEGF治疗组体积增加不明显;对照组NAA值明显下降(P<0.01),而VEGF治疗组NAA下降不明显;对照组Lac值明显升高,VEGF治疗组Lac值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脑缺血后,早期VEGF的安全应用,可以对神经元的保护起积极作用。1H-MRS技术结合T2WI图像,为神经保护剂的及时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准确的波谱学信息。
陈淮菁易黎张海鸥雷皓魏黎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保护
青年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活化功能(PAC-1、CD62p)水平的关系;探讨HCY、PAC-1、CD62p在青年和老年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学上的意义;分析HCY与PAC-1、CD62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4例发生脑梗死3d内的青年患者、64例年龄大于45岁发生脑梗死3d内的老年患者、38例正常青年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流式细胞仪方法分别检测其HCY、PAC-1、CD62p值,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HCY、PAC-1、CD62p水平与正常青年人和老年脑梗死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脑梗死患者的HCY与血小板活化晚期功能(CD62p)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749,显著性p值<0.05)。结论监测HCY、PAC-1、CD62p的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监测青年脑梗死;HCY、CD62p在青年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大于老年脑梗死;青年脑梗死的HCY水平与CD62p呈显著正相关。
陈淮菁张海鸥林志坚易黎周芬莉
关键词: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功能青年人
脑梗塞分子血管架桥及神经细胞再生实验研究
张海鸥易黎吴军林凯华雷皓童晓欣张季声邹文陈淮菁
本研究利用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采用神经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凋亡,新生血管,组织缺血体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指标,活体观察到VEGF在脑缺血后介导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以及血管,神经细胞再生的“时间窗”,并初步了解急性脑缺血后...
关键词:
关键词:脑缺血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梗塞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干脑炎一例被引量:5
2008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发热、头痛5d”于2007年5月7日入院。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5℃,伴寒战,全身酸痛,视物有重影,头痛为双前额胀痛,发热时加重,无呕吐。腹泻1次,为水样便,伴腹痛,在外院门诊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因效果不佳入我院。既往体健,否认不洁饮食史。体检:体温38.2℃,心肺腹无异常发现。神经科体检: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眼底见双侧视乳头边界欠清,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mm,
林志坚张海鸥陈淮菁童晓欣邹文
关键词:症状
P选择素、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及C反应蛋白与青年性脑梗死不同TOAST亚型的关系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P选择素、P选择素糖蛋白配-1体(PSGL-1)及C反应蛋白(CRP)与青年性脑梗死不同TOAST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青年性脑梗死患者(青年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依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检测患者P选择素、PSGL-1及CRP水平,并与老年组(n=100)及正常对照组(n=100)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P选择素、PSGL-1及CRP水平与不同TOAST亚型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结果青年组吸烟、梅毒感染及风湿性心脏病比例较老年组明显为高。P选择素、PSGL-1及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AA型患者P选择素水平较老年组升高更为明显。3种炎性因子均与LAA型患者NIHSS评分相关;其中PSGL-1回归系数最高。CRP在CE型中升高更为明显,与该亚型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青年性脑梗死具有自身特征性的危险因素。P选择素、PSGL-1及CRP水平与不同TOAST亚型青年性脑梗死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不同亚型预后的依据。
陈涓涓陈淮菁林凯华吴军张海鸥
关键词:脑梗死P选择素C反应蛋白青年人
m.10158 T〉C致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报道1例由m.10158 T〉C突变所致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叠加Leigh综合征(LS)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方法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右侧肱二头肌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通过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检测患者及其母亲线粒体DNA。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患者肌肉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表达含量。结果患者女性,40岁,以"反复发作抽搐伴意识不清9个月,再发2 h"入院。头颅MRI检查提示颅内存在大片卒中样病灶,同时合并基底节区对称异常信号影。右侧肱二头肌病理示存在典型不整红边纤维。外周血及肌肉基因检测提示患者存在线粒体DNA m.10158 T〉C突变,突变率分别为9.31%及70.0%。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患者肌肉组织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及Ⅳ表达量分别为53.1%±1.2%(正常对照为88.6%±1.7%,t=4.08, P〈0.05)及57.3%±2.4%(正常对照为80.1%±2.1%,t=3.39,P〈0.05)。结论线粒体m.10158 T〉C可引起MELAS/LS叠加综合征,基因检测可能在该病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陈涓涓陈旭辉陈淮菁韩春锡万峻吴军
关键词:MELAS综合征突变磁共振成像活组织检查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22例行头颅3D-TOFMRA及颈动脉彩超,测量颅内动脉硬化条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构成比80%,颈动脉狭窄13.9%,颈动脉斑块61.5%。随着IMT增厚(Spearman相关系数0.26,P=0.004)和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多(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48,P<0.00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条数有增多趋势。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周芬莉吴军张海鸥陈淮菁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Tolosa-Hunt综合征1例
2003年
钟洁愉陈淮菁林夏飞吴军张海鸥
关键词:TOLOSA-HUNT综合征痛性眼肌麻痹MRI地塞米松
Meige综合征1例
2003年
陈淮菁钟洁愉林夏飞吴军邓远飞张海鸥
关键词:MEIGE综合征
脑白质病变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程度和颅内动脉硬化条数之间的关系,探讨脑白质病变对颅内动脉硬化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全部行头颅MRISE序列扫描和3D-TOFMRA,测量颅内动脉硬化条数、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颅内动脉硬化占75.2%(100/133),脑白质病变者占80.5%(107/133)。颅内动脉硬化率在脑白质病变组高于无脑白质病变组(2=5.303,p=0.021)。随着脑白质病变程度加重,颅内动脉硬化条数有增多趋势(spearman rs=0.415,p<0.001)。结论颅内动脉硬化总条数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等级相关,对合并脑白质病变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脑动脉MRA检测有重要防治意义。
周芬莉吴军江锦赵张海鸥陈淮菁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白质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