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欣
- 作品数:45 被引量:38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不同退耕林地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个样地共记录了102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种,乔木层12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 徐舟查同刚张志强杨敬儒陈立欣
- 关键词:黄土高原物种多样性
- 夜间不同环境稳定性条件下杨树水分生理过程的生物物理控制
- 2024年
- 【目的】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子与内源性昼夜节律对树木叶片水分生理和树干液流的生物物理调控机制,旨在揭示树木水分生理过程(叶片气孔导度、叶片蒸腾、叶片水势和树干液流)在夜间对不同环境稳定性条件的响应模式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沿岸的欧美杨人工林,在生长季期间选定7个晴朗的昼夜,连续监测3棵样树的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片水势。同时,使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监测样树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同步记录环境因子变化,并使用日落后历时量化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1)夜间出现树木气孔开放的现象,叶片蒸腾和液流同步发生。夜间环境稳定(v=0且ΔVPD≤0.1 kPa)条件下,树木水分生理指标主要受大气和土壤温度影响(P<0.05),且较弱。夜间液流与叶片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液流主要用于茎干补水。2)夜间环境波动(v>0或ΔVPD≥0.1 kPa)条件下,叶片气孔导度和树干液流密度受大气温度(T_(a))和VPD的正向调控,与空气湿度(RH)显著负相关(P<0.05),且T_(a)为主导影响因素。叶水势主要受T_(a)、土壤含水量(SWC)和温度(ST)的共同影响。夜间液流与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势显著正相关(R^(2)=0.67)。3)日间环境波动较强,叶片水分生理指标与树干液流密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夜间,但叶片气孔导度与VPD呈负相关,且气孔导度与液流密度之间表现出解耦现象(P=0.078)。4)以日落后历时为表征的昼夜节律对树木水分生理指标的作用方式随夜间环境稳定性变化而不同。在夜间环境稳定条件下,日落后历时显著影响叶片气孔导度、叶片水势和叶片蒸腾(P<0.01);而在夜间环境波动条件下,该因子对叶片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均有所降低且对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势的影响不显著(P_(1)=0.066,P_(2)=0.08),说明夜间环境波动影响了昼夜�
- 王一君陈立欣陈左司南张志强张志强姚飞陈胜楠
- 关键词:树干液流昼夜节律
- 基于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的防护林退化调查和评估系统
- 本发明涉及防护林退化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的防护林退化调查和评估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模块,还包括与数据获取模块输出端连接的风险范围确定模块。通过指定区域来构建虚拟指定平面区域,以在虚拟指定平面区域中确定...
- 陈立欣林峰张志强黄青青韩璐高雅洁王品棋冯颖妍宋亿凡
- 多通道均匀进气溶胶实验检测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均匀进气溶胶实验检测系统,包括进气部分,用于产生均匀的且具有特定粒径的气溶胶,并通过通风管道输送到实验气室部分;实验气室部分包括:多个实验气室,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一实验气室前端和后端的检测室,通过检测...
- 张志强刘辰明陈立欣邹瑞杨茂高源李冬梅张璐张志刚王聪
- 文献传递
- 半干旱地区城市环境下樟子松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29
- 2015年
- 作为我国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樟子松在城市林业建设中被广泛使用,研究樟子松在半干旱地区城市环境下的蒸腾耗水及其环境响应对于城市森林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从2012年8月至10月,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树木园内的30年生樟子松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径阶分布,选定8株样木,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对其树干边材液流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并采用小型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连续测定小气候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存在差异,晴天时液流密度曲线表现为单峰曲线,且液流密度较大,阴天与雨天液流密度相对较小;液流密度的大小与供试树木胸径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太阳辐射(r=0.731,P<0.01)和大气饱和水汽压亏缺(VPD)(r=0.877,P<0.01)是影响樟子松蒸腾的主要因子,风速与液流密度极显著相关(P<0.01),但相关系数仅为0.518;土壤水分并未显著影响液流密度(r=-0.071,P>0.05)。以太阳辐射Ra、VPD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能够分别解释樟子松68%、71%的液流变化。
- 陈彪陈立欣刘清泉刘平生张志强
- 关键词:樟子松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环境因子
- 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的变化特征及规律。【方法】以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法测定其林下土壤蒸发量,同时应用主成分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2010-2011年生长季内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55.4mm和209.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42.4%和41.5%。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大气因子,当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土壤蒸发与土壤温度和大气因子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结论】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作用较强,并且主要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同时大气因子和土壤温度对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莫康乐张志强陈立欣周洁
- 关键词:土壤蒸发环境因子杨树人工林
- 干旱条件下北方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9年
- 为探究北方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在干旱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析了干旱年份(2014年)北京山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分的水量平衡组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4年降水仅为多年(1958-2011年)平均的47%。蒸腾为两种林分最大水分输出项,油松为247.16 mm,侧柏为259.89 mm。其余水分输出项依次为土壤蒸发(油松87.26 mm,侧柏60.02 mm)>林冠截留(油松56.63 mm,侧柏50.23 mm)>枯落物蒸发(油松9.99 mm,侧柏8.30 mm)。两种林分土壤水补给整体为亏缺状况,仅在生长季中、后期出现水分补给。油松林生态系统年水分亏缺量为81.24 mm,侧柏林生态系统为67.45 mm。环境因子对水分输出各项影响显著。此外,蒸腾还与胸径有显著相关,林冠截留则受到郁闭度及风速的共同影响。根据本研究观测,侧柏和油松林分在干旱年份无法仅依靠自然降水维持水量平衡。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情境会对这些林分的自然存活带来较大挑战。
- 赵家辰贾剑波贾国栋陈立欣
- 关键词:蒸腾土壤蒸发水分亏缺
- 北京山区元宝枫夜间液流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3
- 2019年
- 树木夜间会维持部分气孔开放,从而能够在一定环境驱动因子的情况下进行夜间蒸腾。夜间液流作为储存水的重要来源,能够补充植物白天的水分亏缺,使其恢复水分储备,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采用TDP热探针法测定了位于八达岭林场的元宝枫树干液流密度,同步监测了主要环境因子,以深入揭示树木夜间蒸腾耗水规律和植被应对环境胁迫的调控机制,为山区植被建设、森林健康经营和挑选节水树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0:00为界区分前半夜和后半夜,元宝枫夜间液流速率前半夜较后半夜活跃,且前半夜夜间累积液流量占夜间累积液流量的53.85%—64.10%,而后半夜夜间累积液流量占夜间累积液流量的35.9%—46.15%。5月的夜间累积液流量最大,平均夜间液流通量为5月>6月>8月>9月>7月。存在水分胁迫的条件下降雨之后夜间液流会增大,而当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土壤水分不再是夜间液流的限制因子时,夜间液流通量并不高。不同树木形态的夜间液流通量有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胸径树高冠幅越大的样木,夜间液流通量越大。用于夜间蒸腾的夜间液流通量与饱和水汽压差、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相关,其中夜间蒸腾存在于前半夜,表现为前半夜夜间液流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相较后半夜相关性较为显著,后半夜则以补水为主,补水量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日蒸腾强度。存在干旱胁迫的条件下,夜间液流既用于夜间蒸腾,又有一部分用来补水;而土壤水分条件好时夜间液流则主要用于补水,此时夜间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高。元宝枫夜间液流通量的日蒸腾贡献率5、6月份大于7、8月份,即干季比湿季贡献率更高。夜间液流通量的日蒸腾贡献率与白天总蒸腾量相关性较高,并与累积太阳辐射成负相关。
- 张婕蔡永茂陈立欣陈左司南张志强
- 关键词:环境因子
-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多年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同期人类活动及自然因子对其产生的复合影响,为当地生态修复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ASA模型计算并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对植被NPP进行驱动因子和机制分析。【结果】(1)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5.59 g/(m2·a),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部沟壑区以及丘陵沟壑区。基于重心模型对NPP在空间上重心的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NPP重心迁移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平均NPP重心点南部的NPP增量与增速在多数年间均高于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NPP均值最高。由于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在耕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占总变化面积的75%,因此,耕地与草地NPP均值变化的线性趋势率最高。(2)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年降水量与干燥度指数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PP的主导自然因素,随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气温、坡度等。交互探测器结果表明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呈现增强趋势,且对植被NPP无显著影响的因子通过与其他因子发生交互作用的方式对NPP产生显著影响。风险探测器识别的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多数地类NPP的年降水量适宜区间在500~1000 mm之间。除未利用土地外,其他地类的NPP适宜温度区间在10~14℃之间。耕地NPP的适宜海拔高度区间在19.62~548.43 m之间,而其他地类在1000~2500 m之间。林地NPP的坡度适宜范围相对较大,不同地类最适宜的坡向不相同。【结论】黄土高原2001-2019年间植被恢复工程对生态系统NPP贡献显著,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单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的NPP适宜累积区间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存在差异,本
- 宋午椰许行林毅雁陈立欣
-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
- 不同灌溉条件下杨树人工林蒸腾过程及环境响应被引量:13
- 2021年
- 研究不同土壤水分阈值灌溉下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生长季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科学制定毛白杨高效水分管理策略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灌溉处理:充分灌溉(DF,当滴头正下方20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18 kPa时灌溉)、控水灌溉(DC,当滴头正下方20 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45 kPa时灌溉)和无灌溉(CK,空白对照)。采用热扩散技术,对毛白杨生长季树干液流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太阳辐射(SR)、空气温度(Ta)、空气湿度(RH)、土壤体积含水率(SWC)和风速(WS)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不同灌溉处理下毛白杨树干液流通量日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单峰型,并存在显著的夜间液流活动。灌溉处理不会影响树干液流的启动时间,但会造成树干液流峰值时间出现差异,充分灌溉会使液流峰值到达时间提前。灌溉会增大毛白杨蒸腾量,毛白杨的蒸腾量随着土壤水分灌溉阈值的减小而增大。2)毛白杨树干液流密度与SR和空气水汽压亏缺(VPD)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树干液流通量变化提前于VPD,而滞后于SR。不同灌溉处理对时滞现象无显著影响。3) 3个处理下,蒸腾与VPD、SR及SWC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综上所述,灌溉能够有效调节人工林水分生理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过程,但增加灌溉未必会造成蒸腾相应增加。根据林分蒸腾需水和自然降雨的关系,生长季前期(该研究为4–7月)进行灌溉有利于毛白杨人工林水分生理活动的进行。
- 赵文芹席本野刘金强刘洋邹松言宋午椰陈立欣
- 关键词:环境因子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