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阿娣

作品数:26 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衰竭
  • 7篇心力衰竭
  • 7篇疗效
  • 5篇动脉
  • 5篇小剂量
  • 4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血压
  • 4篇疗效观察
  • 4篇高血压
  • 4篇充血性
  • 3篇丁胺
  • 3篇多巴
  • 3篇多巴酚丁胺
  • 3篇心肌
  • 3篇型心
  • 3篇洋地黄
  • 3篇洋地黄治疗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机构

  • 26篇泰州市第四人...
  • 2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26篇陈阿娣
  • 10篇孙纪荣
  • 7篇秦阳
  • 6篇陆也福
  • 6篇田亮
  • 5篇王春玲
  • 4篇王春玲
  • 3篇王雨峰
  • 2篇王相东
  • 2篇徐旦
  • 2篇梁君
  • 2篇戴能
  • 1篇汤四新
  • 1篇李学文

传媒

  • 6篇上海医药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2
  • 5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与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01年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由于心脏收缩功能低下或心脏负荷增加引起.洋地黄制剂对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力衰竭已得到公认.多巴酚丁胺作为多巴胺的衍生物,间断应用小剂量治疗心力衰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且复发次数明显减少.本文通过对36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间断治疗或洋地黄治疗观察疗效.
陈阿娣陆也福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洋地黄充血性心力衰竭
丹参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7
2019年
丹参是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材之一,近年研究表明,丹参提取物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本文主要综述了丹参提取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局部微循环、强效抗炎及调节糖、脂代谢等,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丹参提取物及其制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提供参考。
王春玲陈阿娣秦阳戴能马林秀王雨峰孙纪荣袁晓明陈礼斌田亮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丹参植物提取物药理作用血小板聚集
丹参提取物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心血管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同时,给予A组患者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给予B组患者丹参多酚酸盐。治疗10 d。出院后,A组患者继续接受心血管二级预防药物治疗;B组患者在A组患者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丹参滴丸。继续治疗6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和临床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积分、硝酸甘油用量、疼痛程度评分等。结果治疗60 d后,与A组比较,B组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1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7.5%(31/40);B组显效7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3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积分、硝酸甘油用量及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提取物可通过降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缓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王春玲陈阿娣秦阳戴能马林秀王雨峰孙纪荣袁晓明陈礼斌田亮
关键词:丹参稳定型心绞痛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苯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将122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三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三组左室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C组比A、B组更明显(P<0.01)。结论:两药联用对LVH的逆转有协同作用。
陈阿娣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苯那普利
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对本院2006年6月2008年3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患者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认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孙纪荣陈阿娣王雨锋卢顺麟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
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06~2008-03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孙纪荣陈阿娣王雨锋卢顺麟
关键词:冠脉造影介入治疗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愈后的影响
2001年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血糖浓度在6.6~11.1mmol/L者作为B组,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为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57%,住院病死率为3.57%;B组心衰发生率为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29.41%,住院病死率为26.47%;C组心衰发生率为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1.58%,住院病死率为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也明显增高。
陈阿娣陆也福
关键词:血糖浓度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住院病死率
小剂量索他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索他洛尔和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联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36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索他洛尔和美托洛尔口服治疗,并对心率、QT间期最大值、QT间期最小值和QT间期离散度进行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心率由基础的(84.5±5.4)次/min降至(66.5±8.3)次/min(P<0.01),QT间期最大值由治疗前的(411±34)ms延长到治疗后的(415±41)ms(P>0.05),QT间期最小值由治疗前(313±32)ms延长至(353±42)ms(P<0.01),QT间期离散度由治疗前(95±31)ms缩小至(63±20)ms(P<0.01)。无心功能恶化,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本方法疗效确切、方便、安全,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卢顺麟孙纪荣陈阿娣王相东王雨锋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美托洛尔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2001年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心肌梗塞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时血糖浓度增高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时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57%,住院病死率3.57%;B组心衰发生率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9.41%,住院病死率26.47%;C组心衰发生率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58%,住院病死率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陈阿娣陆也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预后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某医院≥50岁人群的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某医院≥50岁人群的房颤(AF)危险因素,以期为该类人群AF的防控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进行健康检查,年龄≥50岁的人群,将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F的患者纳入AF组内,按年龄、性别实施1:4比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非AF人群纳入非AF组。匹配后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体质指数、职业、学历)、疾病史、生活行为习惯、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50岁人群A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接受心电图筛查866例中,46例确诊为AF,AF检出率为5.31%;将46例AF患者纳入AF组,按照非AF组选择程序,纳入非AF患者184例,共纳入230例。AF组体质指数、高血压、冠心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AF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非AF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人群发生AF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体质指数(OR=1.906,95%CI:1.036~3.506,P<0.05)、高血压病史(OR=2.013,95%CI:1.122~3.610,P<0.05)、冠心病病史(OR=2.226,95%CI:1.258~3.938,P<0.05)和高血尿酸水平(OR=2.483,95%CI:1.420~4.341,P<0.05)。结论 年龄≥50岁人群AF检出率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高体质指数、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血尿酸。
王春玲陈阿娣秦阳
关键词:房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