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颖

作品数:90 被引量:31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5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闪电
  • 16篇天空
  • 16篇图像
  • 11篇探空
  • 11篇自动观测系统
  • 11篇雷电
  • 9篇镜头
  • 9篇建筑
  • 9篇高建筑
  • 8篇地基
  • 8篇降水
  • 7篇全视野
  • 7篇降水类型
  • 7篇降水粒子
  • 6篇云检测
  • 6篇摄像
  • 6篇探空仪
  • 6篇阈值
  • 5篇温控装置
  • 5篇亮度

机构

  • 90篇中国气象科学...
  • 14篇中国气象局广...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广东省防雷中...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作者

  • 90篇马颖
  • 73篇吕伟涛
  • 64篇姚雯
  • 43篇杨俊
  • 26篇张阳
  • 19篇陈绿文
  • 17篇齐奇
  • 12篇孟青
  • 12篇张义军
  • 9篇黄炳勋
  • 8篇郑栋
  • 7篇王飞
  • 6篇李清勇
  • 6篇马明
  • 4篇陶善昌
  • 4篇张文娟
  • 4篇陆天舒
  • 3篇颜旭
  • 2篇张舸
  • 2篇杨静

传媒

  • 22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光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10篇2010
  • 1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摄像单元升降结构的地基全天空云自动观测系统
张阳吕伟涛姚雯马颖杨俊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摄像单元升降结构的地基全天空云自动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计算机及位于箱体内的摄像装置、温度调节装置、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为控制模块、温度调节装置和摄像装置供电,计算机连接控制模块和...
关键词:
关键词:电源模块控制模块
降水粒子图像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水粒子图像采集装置,其包括:带有摄像开口的摄像端箱体;带有背景开口的背景箱体,所述摄像端箱体和所述背景箱体被设置成使得所述背景开口与所述摄像开口沿水平方向相对;安装在所述摄像端箱体内的摄像装置,所述...
吕伟涛马颖张阳杨俊姚雯陶善昌
文献传递
59型与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对比分析
利用全国探空系统换型时获取的70个高空台站的对比观测数据,计算了59型探空仪和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差异,分析了探空仪换型对于探空数据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100hPa特别是在400hPa以下高...
马颖姚雯黄炳勋
关键词:探空数据
文献传递
用初估场对比中芬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被引量:7
2011年
对部分高空台站2007—2009年近3年探空记录的统计分析表明:邻近测站同一型号探空仪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与6 h数值预报初估场的平均偏差一致,但不同型号探空仪记录与初估场的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初估场进行邻近测站不同型号探空仪之间的间接对比。该文利用初估场与台站探空记录的差值,分析了使用芬兰Vaisala公司RS92型探空仪的中国香港站与邻近的使用L波段探空仪的梧州、汕头、东源、阳江4站2年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的系统差,结果表明:19: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仪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在平流层分别偏低达1℃和30 gpm;07:00,L波段探空仪的温度记录在对流层偏高0.4℃,导致其位势高度记录也在对流层偏高;两套设备的系统差不仅有显著的日夜差异和季节性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年际差异。
马颖姚雯黄炳勋
关键词:L波段探空数据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
张义军吕伟涛孟青董万胜郑栋陈绍东姚雯张阳陈绿文马颖黄智慧颜旭王飞张文娟杨俊
雷电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国际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中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财产损失数十亿元,社会影响极大。雷击是造成1989年“8·12”黄岛油库...
关键词:
L波段与59-701探空系统相对湿度对比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通过统计全国探空系统早期换型时获取的59个高空站L波段雷达-GTS1型电子探空仪系统相对于59-701探空系统在1000 hPa到200 hPa之间各规定等压面相对湿度的差值,分析探空系统换型对于相对湿度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TS1型探空仪测得的相对湿度明显比59型探空仪低,且差值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近地层二者相对湿度差值低于5%,200 hPa高度二者差值达到20%以上;冬季两套探空系统相对湿度的差值明显大于夏季,且差值随高度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差值的变化除了与探空仪施放过程中外界温度变化相关,还与湿度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密切相关,湿度传感器存在湿滞回线和滞后现象。分析还发现,太原无线电一厂与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59型探空仪的性能差异不明显,且GTS1型探空仪与59型探空仪的两种湿度传感器在白天受太阳辐射的残余影响差异也不明显。
姚雯马颖高丽娜
关键词:湿度传感器
用数值预报初估场间接对比新疆地区两种探空仪
高空站网记录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已经越来越得到资料使用者和高空观测工作者的重视。作者在利用国家气象中心6小时数值预报初估场统计分析高空记录质量时发现,初估场能基本反映由天气过程引起的相邻测站之间温度和位势高度场等气...
姚雯马颖黄炳勋
文献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探测性能的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根据2014—2018年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GHMLLS)和广东电网地闪定位系统(GDLLS)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对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二者的地闪探测性能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地闪回击记录,从各月份记录和空间密度的分布上来看,GDLLS的探测数都多于GHMLLS,二者的比值为1.24;两套系统总回击、负回击、正回击的月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两系统地闪回击的匹配记录在大湾区大部分区域内的偏差量都在1.5 km内;对于匹配后的负、正回击电流峰值,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GDLLS的负、正回击电流峰值分别为GHMLLS的1.47倍和1.45倍。
张悦吕伟涛陈绿文武斌马颖齐奇
关键词:闪电定位系统
广州塔闪电光谱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获得的600 m高广州塔上一次闪电3个回击放电过程的光谱资料,详细分析了广州塔上闪电光谱随时间的演化和随高度的变化特性,并通过对比实测的一组氮原子(NI)[856.8 nm, 859.4 nm, 862.9 nm]多重态的谱线强度比和理论计算值之比,验证了闪电近红外光辐射满足光学薄条件。结果表明:3个回击放电通道约在200 m以下发光较强;在回击放电初期,当向上传输的电流波还未到达通道顶部时,底部通道径向辐射光谱由较强的离子线和较弱的中性原子线组成,而通道顶部径向辐射光谱主要取决于下行先导,由较弱的离子线和较强的中性原子线组成;当回击电流波向上传输到通道顶部后,整个通道径向辐射出很强的离子线和很强的中性原子线,且离子线总强度和原子线总强度均随通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回击放电70μs以后,200 m以上通道离子线总强度和原子线总强度随通道高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此观测结果也直接证实了闪电放电通道由一个辐射离子线的高温核心和一个辐射中性原子线温度相对较低的外围电晕组成。
王雪娟王海通化乐彦吕伟涛陈绿文马颖齐奇武斌许伟群杨静张其林
关键词:光谱学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放电通道
广州高建筑物雷电回击光脉冲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深入认识负地闪放电过程中光辐射信号的特性,对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所获得的回击光脉冲波形进行了分析。对观测到的88例负地闪事件中的184次回击(包括60次下行闪电首次回击、58次下行闪电继后回击、66次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光脉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光脉冲10%~90%上升时间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2.5/31.4μs,20%~80%上升时间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2.6/22.4μs,半峰宽度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1.1/117.0μs。下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0.4/27.7μs,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9.5/17.6μs,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53.6/142.6μs。在21例下行多回击负地闪事件中,光脉冲回击间隔时间在12.6~368.6 ms范围之间,算术平均值为78.7 ms,有14%闪电事件存在继后回击光脉冲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情况。上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7.5/24.3μs,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7.0/15.7μs,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2.2/124.5μs。总体上,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的光脉冲上升时间最长、下行闪电继后回击次之、上行闪电继后回击最小;下行闪电继后回击脉冲半峰宽度比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及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更大。
黄晓磊吕伟涛武斌孙秀斌马颖陈绿文齐奇刘恒毅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