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迟
- 作品数:35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通脑活络针刺法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细胞凋亡及梗死容积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评价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法制造SD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共264例随机分为≤1.5h组(72例)、1.5~2h组(72例)、2~3h组(72例)、缺血对照组(24例)、假手术组(24例)共5组。前3组分别予以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针刺组)、尿激酶溶栓法(溶栓组)、单纯体针(体针组)治疗。治疗后24h、72h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计数、TTC染色测梗死容积百分比,并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2h时间段内,在24h、72h时点针刺组在降低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凋亡细胞计数方面,与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及体针组(P<0.05);在2~3h时间段以内,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而溶栓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针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5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1.5~2h针刺组(P<0.05),1.5~2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2~3h针刺组(P<0.05)。结论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在降低大鼠急性脑梗死梗死容积百分比及凋亡细胞计数方面有较好疗效,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 张臻年李继英赵杨王敬卿范刚启黄迟张晖刘孔江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时间窗TTCTUNEL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间接证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20例,丹参酮注射液对照组20例,进行血浆Hcy水平对比分析,同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 张臻年赵杨李继英黄迟
-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 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 黄迟胡春平缪伟吕艳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脑血管证候
- 学术沙龙模式在中医脑病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中医药医学研究生教育是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研究生需要继承发扬传统医学文化,同时还要学习先进西医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关于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形式一直处于摸索中,本院脑病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借鉴先进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将学术沙龙更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使专科研究生得到理论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技能的提高。
- 张敬华赵峰王苏雷惠振黄迟王敬卿赵杨
- 关键词:学术沙龙研究生教育中医
- 通脑活络针刺法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比较通脑活络针刺法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 I)的疗效及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AC I的最佳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45例AC I患者(针刺治疗组)按病程分为〈6 h、6~48 h、〉48 h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连续14 d。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 I)评定;治疗后90 d评定疗效;并与125例常规治疗的AC I患者(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各亚组的总有效率(96.4%、90.9%、80.4%)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各亚组(86.7%、75.0%、58.3%)(均P〈0.01);针刺治疗组中,〈6 h亚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6~48 h亚组和〉48 h亚组(P〈0.05~0.01)。针刺治疗组各亚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 I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各亚组(均P〈0.01);针刺治疗组中,〈6 h亚组明显优于6~48 h亚组和〉48 h亚组(P〈0.05~0.01)。结论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AC I的疗效显著,并且在发病6 h内开始治疗为最佳。
- 李继英赵杨张臻年王敬卿范刚启张晖黄迟刘孔江郭志力陆艳顾兆军顾成光蒋晓林张红全亚萍陆卫卫朱建军蔡忠明孙菊光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针刺治疗
- 《超早期、急性期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李继英袁宇竹杨芳刘孔江吴学苏赵扬沈卫平杜新黄迟张辉
- 通脑活络针刺法,为本项科研的自拟方法,原则是重用头针、形成立体网络,头体针并用,针刺手法量化,并专门培训参与课题的针刺治疗者,做到各人取穴,针刺手法相同。该研究紧扣现代医学对缺血性率中最前沿,最核心的认识,缺血丰暗带恢复...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期通脑活络针刺法
-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治疗组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刺五加注射液20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7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进行Hcy水平测定,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cy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者的Hcy治疗前为(12.5±6.7)μmol/L,治疗后为(7.2±2.9)μmol/L;对照组患者的Hcy治疗前为(12.1±4.3)μmol/L,治疗后为(9.5±3.3)μ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834),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18)。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 黄迟沈卫平张臻年张晖赵杨胡春平
- 关键词:脑梗死醒脑静注射液半胱氨酸
- 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I、NIHS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52
- 2011年
- 目的评价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0家医院397例脑梗死病例根据起病时间分配至≤6h(138例);6+~48h(140例);48+h~14d(119例)3个时间段。发病≤6h患者随机分为通脑活络针刺(针刺)组、溶栓组(尿激酶溶栓)、降纤组(巴曲酶降纤),其余两个时间段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体针组、常规治疗(常规)组。评价治疗后1、3、7、14、28、90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后14、28、90d的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指数变化。结果≤6h时间段针刺组和溶栓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降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90天时BI>95分的百分比,针刺组与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降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个时间段(发病时间6+~48h,发病时间48+h~14d),针刺组分别与体针、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天时BI>95分的百分比,针刺组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程度及提高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
- 李继英赵杨张臻年王敬卿范刚启张晖黄迟刘孔江郭志力陆艳顾兆军顾成光蒋晓林张红全亚萍陆卫卫朱建军程韫炜蔡忠民孙菊光
- 关键词:脑梗死时间窗
- 中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模式探讨被引量:3
- 2020年
- 卒中单元已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中医医院脑病科如何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融入西医卒中单元中,形成自己特色的诊疗模式尤为重要。我院脑病科在国家倡导多专业一体化综合模式下,积极探索专科诊疗体系,通过摸索形成了独特的中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早期介入针灸及康复,得到患者一致好评,且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 张敬华赵峰张臻年惠振王敬卿黄迟赵杨
- 关键词:中风诊疗模式
- 慢性脊髓损伤一例
- 2011年
- 脊髓半切损害的表现即Brown-Sequard综合症,表现为受损部位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病侧受损平面以下的中枢性瘫痪及深部感觉障碍和同侧脊髓后根症状(末梢性麻痹,与病变脊髓分节相应的皮肤区域知觉消失).本例是由于长期的持续的慢性脊髓损伤,发病是由于一次突然动作所致颈椎间盘突出而压迫脊髓造成的脊髓半切综合征.
- 赵燕赵杨宿东晓黄迟张臻年
- 关键词:慢性脊髓损伤脊髓半切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中枢性瘫痪脊髓后根压迫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