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云
- 作品数:219 被引量:1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评王辉斌教授《王维新考论》被引量:1
- 2008年
- 与王辉斌教授相识,是在召开于内蒙古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之后便是在多次会议上重逢,以及读到他的多种著作,并深为其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所感佩。前不久,又有幸读到了王辉斌教授近40万字的《王维新考论》(黄山书社2008年5月版,责任编辑石松等)一书,并从附于卷首的《自序》之中,获知这是一本“有别于前贤时俊的新结论、新观点、新认识、新看法”的著作。于是,在捧读之余,
- 黄震云
- 关键词:考论学术精神锲而不舍
- 长沙战国楚墓帛画图考被引量:2
- 2009年
- 长沙战国楚墓帛画是名为茵的棺饰,描绘主人升天的情态。鱼表示吉祥,出自西周开元;鸟为使者,导引升天;文采是蔓草卷云纹,因此是驾云升天图。
- 黄震云
- 关键词:帛画葬俗升天
- 草书、汉字简化和国家文化繁荣被引量:2
- 2019年
- 草书,因草创得名。书写卒迫造就了草书,草书推动了汉字简化。这是汉字文化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规律。汉字简化由书写方便、提高效率、文化普及构成了历史进程,也是理论基础。9万多汉字必将进入全面简化进程,草书的价值将更加显著。这是历史大势所趋,也是文化繁荣的标志。
- 黄震云
- 关键词:草书汉字简化
- 郭店楚简引《书》考被引量:2
- 2003年
- 郭店楚简涉及的儒家典籍共有14篇,其中的《缁衣》、《成之闻之》、《唐虞之道》、《性自命出》等篇有关《尚书》。从引文情况看楚简所引《书》更接近原本、原义,而《君牙》等晚书实系后人伪作。由此认为,先秦的典籍,特别是秦灭以后的儒书,恐无定本,今本只为其一,盖由汉人统定,主要由于价值取向不同的时代性所致。当然,也不无传抄讹误等原因。
- 黄震云黄伟
- 关键词:郭店楚简《书》佚文今本简本简体字
- 祖辛爵、冉父爵和鲁山文物考
- 2022年
- 几次和中国屈原学会的同志们去河南鲁山县,对史书记载楚国的三大粮仓之一的鲁山进行考察,同时对其文物遗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根据考古人物遗留的祖辛爵解读,知道商代祖辛曾在这里建都,并且拥有我国第一所皇家温泉浴场。根据冉父爵,殷商前中期冉国地望在河南鲁山。根据各地出土的文物发现,冉人几乎都随着都市挪移,先北迁辉县、安阳,西周时期又到宝鸡,东周以后一部分西行入蜀,整体线路呈连弧形走势。冉人和巴人一直存在着联系,丰富了我国早期民族迁徙的路线舆图。鸡冢山是我国先秦祭祀尧山的祭祀台,至今还基本得以保留,十分罕见。
- 黄震云
- 春秋“聘问”礼仪与歌诗必类原则被引量:3
- 2011年
- 西周到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大事处理实施聘问制度,表达主张为赋诗言志,就是用诗句委婉地表白,对方作答也是如此。早期用的是一首或一组诗,后来只取一首中的几句来说,就是断章取义。这些诗都是当时朝廷编订的礼乐用诗,因此每个时代的诗有些不同,但始终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赋诗必类,即一定要符合诗的本义。早期的赋诗都是天子礼乐,春秋末期除了鲁国外都自己编诗,如《郑诗》、《卫诗》等。到了孔子把这些作品整理删定,就是现在的《诗经》。
- 黄震云
- 《天问》夏代部分史实稽考
- 《天问》中涉及一些夏朝的历史人物,有些无考,有些难考。过去我曾就《天问》的写作进行过整体研究(《论天问》,《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也曾具体地就伯禹愎鲧、三年不施、昭后成游、南土爰底、武发杀殷、载尸集战等写过文...
- 黄震云
- 关键词:《天问》涂山氏
- 立法语言研究概述(上)被引量:5
- 2013年
- 作者对三十多年来出版的一百多部涉及立法语言的著作和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附录载录的论文、中国行政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以及中国修辞学会下属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历届会议论文两千余篇,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研究,分为十一个方面呈现其成就、特色、问题与不足:(一)立法语言的权威性;(二)立法语言的准确性;(三)立法语言的技术;(四)立法语言的模糊性;(五)立法语言的失范和规范;(六)立法的语体;(七)立法语言特点;(八)立法语言的人文;(九)立法语言进程;(十)比较与翻译;(十一)国外法律语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当代中国立法语言研究的科学性、体系化、务实性的方向发展的历程。
- 黄震云张燕
- 关键词:立法语言
- 辽代法令考被引量:1
- 2008年
- 文章首次全面地对辽代的律令进行了钩稽考索,列出现存辽令44通,并就令的产生、执行以及和唐律的关系、价值等展开了分析,认为辽代的令与唐律没有根本关系,尤其是针对辽代实际情况而颁布的诏令,为辽律的补充,在辽代的法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作用。
- 黄震云
- 关键词:辽代律令
- 楚辞和周代文化
- 2023年
- 根据金文,楚国和秦国都出自高阳,因此互相支持,又臣服于周。而楚早期在炎黄之战时,散居各地,主要分成三部分,所以称为三楚。楚辞文化,主要来自中原,所以在《天问》中由夏商周至楚国一路写下来。楚辞中的人物、鬼神也基本和周代一致,如《惜颂》中说的五帝、六神等。楚辞也不单单写楚国,如《九歌》中的冀州、东皇太一等等。楚国和周一直往来密切。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楚辞的个性,把“兮”说成楚语。实际上,《诗经》中有将近四十首诗出现“兮”,皆表示不良情绪。后来的墓志铭中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首先看到中华文明一体化,再了解差异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黄震云
- 关键词:楚辞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