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丽娟

作品数:45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学
  • 12篇艺术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生态
  • 12篇艺术
  • 9篇审美
  • 9篇生发
  • 9篇美学
  • 7篇生态美学
  • 5篇刘三姐
  • 5篇民族
  • 5篇《刘三姐》
  • 4篇生态审美
  • 4篇美学研究
  • 4篇美育
  • 4篇民族艺术
  • 4篇景观
  • 3篇少数民族
  • 3篇审美场
  • 3篇生态美育
  • 3篇生态诗
  • 3篇生态诗学
  • 3篇诗学

机构

  • 40篇广西民族大学
  • 9篇云南大学
  • 6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5篇龚丽娟
  • 1篇王玥

传媒

  • 7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社会科学家
  • 4篇鄱阳湖学刊
  • 3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南方文坛
  • 2篇学术论坛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歌海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术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民族论坛
  • 1篇桂林师范高等...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被引量:6
2009年
自由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永恒与天然的生命追求。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作为民族艺术的典型个案,其主人公对外在自由的生存状态与内在自由的生命境界及爱情有着共同的追求,并得以升华与超越。它们折射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价值,体现出深邃的民族生态审美内涵,典范地表现了民族艺术中自由理想的生发路径。
龚丽娟
关键词:《刘三姐》《阿诗玛》生态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艺术乡建的历史生成逻辑与当代实践路径——以潇贺古道三个瑶族村落为中心
2023年
潇贺古道作为民族迁徙与融合的重要通道和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实证,为基于多民族艺术“三维交融”的艺术乡建活动提供了历史生成条件和当代实践场域。沿线瑶族村落艺术乡建的历史生成逻辑在于:经济互补促使区域发展格局正式形成,为艺术乡建提供了瑶族传统村落这一特有村落形态;族际互信使得区域治理共同体更加巩固,为当代基于民族互嵌的艺术乡建奠定了坚实社会根基;文化互鉴助推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为当代基于艺术交融的艺术乡建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沿线三个瑶族村落为中心,在当代艺术乡建实践过程中生发出多维路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艺术家赋能路径;艺术融入乡村建设的村落空间活化路径;艺术嵌入乡村建设的节日完形诗意栖居路径。这是对艺术乡建在历史语境和现代化语境中的反思,也是对其研究话语和疆域的创新拓展,更是民族地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对象的生动实践。
龚丽娟张佳庆
关键词:平地瑶介入
生态批评范式与民族艺术精神的耦合共进被引量:2
2011年
生态批评的学科发展,以其内在理论生命与范式结构的成熟为前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位一体的学科视野暗合民族艺术的生态审美传统;艺术生态化与生态艺术的内在机制潜含在民族艺术的生成过程中;诗、审美文化、艺术哲学超循环提升的生态批评方法,与民族艺术的内在品格相互耦合;生态批评标准与民族艺术生态审美内涵对生共进;审美规律、生态规律、自然规律三维一体与民族艺术内在规律协同一致。因此,生态批评学科范式与民族艺术精神耦合共进,超循环整生。
龚丽娟
关键词:民族艺术精神
互释·互生·共生·整生——20世纪至今中西比较美学研究范式方法探略被引量:1
2007年
中西比较美学研究经历“五四”至今将近百年历史,其中中国历任美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由以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为参照系逐步走向自主,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平等地比较、对话、交流,重新阐释属于美学本身及其历史乃至中西方各自专属的地域性、历史性的美学特质,并以此为契机更加充满智慧与自尊地重构我们民族自己的美学体系,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在美学领域走向和谐整生。
龚丽娟
关键词:互生
在超循环中走向美生之境——袁鼎生教授美学研究规程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数度理论形态的转换,从偏于类主体的实践论美学,到偏于个体主体的生命美学,以及偏于世界的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等,无不合和着时代的步伐与文明的节奏。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学科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有代表性的学者,则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尺度与重要标识。袁鼎生教授在当代生态美学界,
龚丽娟
关键词:美学研究超循环规程当代美学实践论美学生命美学
生态艺术的生发被引量:2
2010年
生态艺术是生态系统艺术化与纯雅艺术生态化的有机统合,形成了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审美规律三位一体与真善美益宜五者中和的本质规定性。它经由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走向共生形态的整体艺术和整生形态的天成艺术,序态地拓展了人类的美生场域,递次地提升了人类的美生品格。
龚丽娟
关键词:生态艺术
从生态本位走向生态整体——影片《阿凡达》生态意识与审美内涵探析被引量:2
2010年
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主义的核心,整生是生态系统的根本规律,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影片《阿凡达》以超凡的想象与唯美的诗意,向人们展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内涵,对生态本位主义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且具有向生态整体主义回归的自觉,具有强烈的生态人文意识和生态审美内涵。
龚丽娟
关键词:《阿凡达》生态整体主义诗意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地理生态
2013年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术气象与地缘特色。文化地理的差异引起生态美学学科地理生态的变化,学缘关系造就学术思想的链接与承继,这使生态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历史纵深与逻辑发展中走向多维整生的学术空间结构。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呈散点辐射、多维聚合状,学术体系渐趋丰盈充实,为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基础,也为当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学理参照。
龚丽娟
关键词:生态美学学术发展文化地理
从“绿色之思”到“生态诗学”——生态文艺学学科范式的生发、转换与升华
"绿色之思"是中国生态文艺学的早期范式,规约了文艺研究的生态化路径,引领文艺学的学科转型。从"自然"到"生态",传统文艺学经历了学科本体范畴、理论范式、结构范型各方面的转换,构建起本土化的生态文艺学。在其范式转换中,生态...
龚丽娟
关键词:生态文艺学生态生态诗学
文献传递
“自然人化”的超循环发展被引量:3
2017年
"自然人化"作为早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领域的理论具体化,也是自然向人生成理论的重要确证。"自然人化"规定了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也即经由人的实践活动,从自然的感性形式中探索理性规律及功利性价值。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行为中,生发出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规律,从而达到真与美的价值统合。学科范畴的发展形态及内涵演变,带有历史辩证性。当代美学的理论形态,经历了与社会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数度转换。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美学的学科本体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为人类的生命存在,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自然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应地经历了从实践化的对象性存在,到生命化的感性载体,再到系统性的整生结构。自然人化作为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所包含的自由理想形态也随之动态发展,自由内涵从个体生命的自由解放、类存在的自由实践,到内外身心的自由自在、宇宙与人的自由相合,再到生态个体的自由生长、生态系统的自由整生。可见其范畴内涵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变化。在世界整生的生态大道规约下,自然人化最终与人的自然化对生者耦合,实现人与自然的整生化发展。
龚丽娟
关键词:自然人化生命生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