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伟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章丘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介入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肌
  • 4篇介入治疗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动脉介入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病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心室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 2篇前壁
  • 2篇急性前壁

机构

  • 11篇章丘市人民医...
  • 1篇莱芜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于伟
  • 6篇刘青
  • 4篇朱素娟
  • 2篇王胜和
  • 2篇郑司亮
  • 2篇曲海虎
  • 2篇靳晓华
  • 2篇张锋
  • 1篇刘忠芬
  • 1篇牛甲民
  • 1篇张帅
  • 1篇王青
  • 1篇弭守玲
  • 1篇李月荣
  • 1篇周凤云
  • 1篇张华
  • 1篇周风云
  • 1篇董晓青
  • 1篇刘鹏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华当代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比较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发病3~6 h者先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3~24 h行冠状动脉造影。54例TIMI血流为2~3级者7~10 d行PCI术(延迟组)。11例TIMI血流0~1级者及80例发病6~12 h者直接行PCI(直接组),术前给予波立维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 a左心室射血分数、容量、室壁运动积分指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不具备PCI治疗的基层医院或PCI治疗有限制时,可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选择转运到有条件PCI的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朱素娟王胜和张帅于伟刘忠芬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功能
辛伐他汀在不同原因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观察标准剂量的辛伐他汀在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因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心力衰竭患者,按机制分为缺血组(35例)与非缺血组(32例),测量基线水平的血浆脑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均给予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个月后重复测量上述相关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缺血组BNP、6MWD、LVEDID和LVEF显著改善,均优于非缺血组(均为P<0.05)。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标准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个月安全、有效,显著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于伟刘青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心肌缺血辛伐他汀
352例70岁以上冠心病病人的介入治疗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70岁以上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的特点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52例70岁以上冠心病病人的介入资料。结果病例手术成功率96.0%,病变成功率92.6%。其中87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梗死血管,开通率100.0%。352例病人多支病变309例(87.8%),对693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慢性闭塞病变63处,成功率77.8%。术前靶血管平均狭窄(86.2±9.3)%,术后残余狭窄(6.7±5.8)%。住院期间死亡10例(2.8%);严重并发症(死亡、急诊冠脉旁路移植、Q波心肌梗死)3.4%。结论 70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严重,但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可以接受的。
朱素娟于伟张锋
关键词:老年人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56例疗效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冠心病患者72支血管行冠脉成形术并置入支架57枚,成功率为96.4%,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直径为2.0~3.0mm,长度为10~30mm,压力平均6.03897×105Pa,扩张时间平均为35.60s;置入支架57枚,平均直径为2.45mm,平均长度为18.50mm。结论: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于伟刘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2004年
李月荣张华于伟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病因病理生理改变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T波倒置对PCI策略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早期出现T波倒置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探讨不同心电图T波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的价值。方法选择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均未行直接PCI治疗。根据病发后48h内心电图有无T波出现倒置分为倒置组和未倒置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反映心功能的几项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WMI)等指标。于病发后的10~14d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并酌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时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测以上心功能指标,进行术前术后的纵向比较以及配对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延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T波倒置组的IRA血流达TIMI2~3级者明显高于未倒置组;12个月时,T波倒置组的LVEF高于未倒置组,LVEDD、WMI低于未倒置组。结论心肌梗死后早期出现T波倒置是血管再通的间接指标。对于未行直接PCI治疗的早期T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PCI实现血管重建的治疗意义大于完全闭塞者。
于伟牛甲民刘青曲海虎
关键词:早期T波倒置冠状动脉再通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敏C反应蛋白小于2mg/L的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和单用药物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mg/L的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因心绞痛6~48h内就诊于我院且hs-CRP<2mg/L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治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并加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治疗后30d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随访对患者6个月内出现复合终点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阿司匹林组总效率[81.25%(39/48)]与联合治疗组[85.42%(4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CRP<2mg/L的心绞痛患者,即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对较小的患者,单一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于伟周凤云刘青朱素娟靳晓华刘鹏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心绞痛冠状动脉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2005年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207例AMI患者进行了急诊PTCA+stent治疗,对其疗效与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了对比,195例进行了院外随访。结果IRA再通率97.6%其中TIMI-3级血流占96.3%,明显高于溶栓治疗50%~70%的再通率,住院死亡率为2.8%。病人从急诊室到导管室开始动脉穿刺的时间(door to needie)为30min左右。随访病人195例,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3~35个月)。复发缺血病人(复发心绞痛并伴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21例(10.8%),5例发生再梗死,均重复行介入治疗。结论急诊PCI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远期预后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曲海虎郑司亮王胜和张希江张锋于伟王青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
3种药物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即时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分为3组行药物治疗。结果:阵发性心动过速转复率依次为维拉帕米(64.1%),三磷酸腺苷二钠(ATP)(88.9%),普罗帕酮(92.5%)。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4%,40%,9.2%。ATP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增高。结论: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ATP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于伟刘青
关键词:阵发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普罗帕酮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发作6~48 h内的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3例,均于入院次日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hs-CRP≥2 mg/L)87例及对照组(hs-CRP〈2 mg/L)96例。两组均于入院第3~7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三种特征性影像低CT衰减斑块、餐巾环征(NRS)、正性重构的数量,出现上述三个特征者评价为不稳定性斑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82.7%、44.8%,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CP中低CT衰减斑块61例、冠状动脉正性重构改变66例、伴随NRS征19例,对照组分别为23、39、11例,观察组低CT衰减斑块、冠状动脉正性重构改变、伴随NRS征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重构指数分别为1.05±0.18、0.94±0.13,观察组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差,血清hs-CRP水平增高可能与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有关。
于伟周风云刘青朱素娟靳晓华董晓青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CT血管造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