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玲
- 作品数:86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电化学活性菌株的分离及电化学活性的检验方法
- 一种电化学活性菌株的分离及电化学活性的检验方法,它涉及微生物分离及检验方法。它解决了电化学活性菌株的分离培养基营养成份单一,不利于电化学活性菌株的生长,分离得到的菌株电化学活性低,成功率低,菌株电化学活性的检验操作繁琐,...
- 冯玉杰李贺于艳玲刘尧兰何伟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热修复、高导热性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修复、高导热性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热修复、高导热性超疏水涂层由热修复、高导热性超疏水涂料形成,所述热修复、高导热性超疏水涂料包含以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乙醇溶液60~80份、分散剂1~5份、...
- 于艳玲贺巍尚宏儒
- 通风速率对烟草废弃物好氧堆肥理化性质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旨在研究强制通风系统中不同通风速率0.1、0.2、0.3和0.4 m3·h-1·m-3堆体(处理A、B、C和D)对烟草废弃物好氧堆肥理化性质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A、B、C三处理堆肥温度超过55℃连续三天以上,D处理堆肥温度超过55℃只维持了一天。B处理的电导率(EC)在堆肥结束时均低于其他三个处理,而p H值则最高。四个处理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呈持续增大趋势,至堆肥结束时分别为115.3、150.5、125.4和95.2 cmol·kg-1。堆肥结束时处理A、B、C和D的发芽指数(GI)分别为77.5%、113.2%、92.2%和62.5%。结果表明,处理B最适于烟草废弃物堆肥。
- 赵桂红冯玉杰李梓木于艳玲
- 关键词:烟草废弃物堆肥理化性质发芽率
- 一种降低纤维素结晶度的方法
- 一种降低纤维素结晶度的方法,本发明涉及降低纤维素结晶度的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水热预处理过程中存在预处理后纤维素结晶度升高,不利于后续发酵过程的问题。方法:一、将纤维素与Fe<Sup>3+<...
- 于艳玲孙嘉星冯玉杰李梓木
- 我国南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被引量:25
- 2012年
-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研发适合于农村生活污水特点的水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对比介绍了四种适合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并将各处理技术根据其特点进行组合,将组合的工艺进行模式分类,总结了各模式的适用情况。此外,本文还从我国南北农村的地理、聚落、气候等多样性入手,结合我国南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行技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了适合南方和北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模式。
- 龚园园张照韩于艳玲王欣
-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
- 一种昼夜互补式土壤供暖系统
- 本发明提出一种昼夜互补式土壤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的发酵池经管道连接相变材料装置,相变材料装置通过管道连接蓄热水槽,形成回路,相变材料装置经管道连接发酵池,发酵池通过管道连接蓄热水槽,形成回路,太阳能进水泵一端连接蓄热水槽...
- 秦江于艳玲孙大汉王聪
- 一种玉米秸秆好氧堆肥的快速产热菌剂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秸秆好氧堆肥的快速产热菌剂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领域。以总菌量为基础,包括以下原料:过氧乳酸杆菌5%~10%、希尔加德式乳杆菌25%~30%、耐乙酰乳酸杆菌55%~60%、不动杆菌0.5%~...
- 于艳玲刘净伊曹永娜许磊
- 文献传递
- 无媒体双室MFC运行影响因素研究及微生物相分析
- 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及调整能源结构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即是一种新型的利用生物质及微生物进行电能生产的新型装置.本论文设计了无媒体双室MFC,阳极材料为多孔碳纸,选择具有一定电催化性...
- 冯玉杰李贺曲有鹏王鑫于艳玲李冬梅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 文献传递
- 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 以四个不同地点的土壤为筛选源,利用定向筛选技术,经过多代淘汰,最终筛选出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PCS-S。复合系的生长曲线是一个双峰曲线,在培养第7天时出现第二个峰,此时复合系的纤维素酶活最高。以天然纤维素为产酶碳源...
- 冯玉杰于艳玲王成武刘佳郑聪
- 关键词:纤维素降解菌混合菌群秸秆
- 文献传递
- 生物质发酵余热回收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解决生物质好氧发酵热能难以有效回收的问题,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采用热交换法,搭建了100 L规模发酵装置和热回收系统,用于回收堆肥蒸汽中的显热和潜热。利用电加热方式模拟好氧发酵产热,从流体流量、设备保温、蓄水量和换热面积多个方面对余热回收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并测试了优化后系统的产热和热回收效果。结果表明,流体流量、水箱保温和蓄水量对系统热回收性能影响较大。在模拟产热方式下,水箱温度能够从17℃升至40℃以上。最终,采用间歇性热回收方式,系统平衡热回收效率达到57%以上,平均热回收功率达到274 kJ/h以上,实现了发酵余热的高效回收。
- 贺巍曹永娜尚宏儒李崯雪郭超于艳玲
- 关键词:生物能源玉米秸秆传热余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