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先彬

作品数:21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心房
  • 8篇心房颤动
  • 8篇消融
  • 8篇房颤
  • 4篇血压
  • 4篇阵发
  • 4篇阵发性
  • 4篇阵发性心房颤...
  • 4篇高血压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射频消融
  • 3篇消融治疗
  • 2篇导管射频
  • 2篇导管射频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治疗
  • 2篇电生理
  • 2篇电生理学
  • 2篇动脉
  • 2篇心绞痛

机构

  • 2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康明斯发...
  • 1篇约翰霍普金斯...
  • 1篇简阳市人民医...

作者

  • 21篇兰先彬
  • 13篇刘增长
  • 13篇殷跃辉
  • 13篇佘强
  • 12篇罗开良
  • 5篇凌智瑜
  • 5篇胡蓉
  • 4篇苏立
  • 4篇杨晓渝
  • 4篇吴近近
  • 3篇杨小渝
  • 3篇刘东
  • 3篇董军
  • 3篇陈运清
  • 2篇纪晓抒
  • 2篇乐庆荣
  • 2篇李增高
  • 2篇黄晓波
  • 2篇侯永兰
  • 1篇代引

传媒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重庆医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药业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1篇199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630010)李志善张宝莉兰先彬郭进我们从1992年1月~1995年7月共收治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07例,其中小于3个月者28例(占26%)。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
李志善张宝莉兰先彬郭进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儿童
心绞痛患者血清胶原降解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清中胶原降解指标Ⅰ型胶原羧基末端终肽 (ⅠCTP)、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 (Ⅳ C)、层黏连蛋白 (LN)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6 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3例 )及 30例健康者血清中ⅠCTP、Ⅳ C及LN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ⅠCTP、Ⅳ C及LN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人 (P <0 .0 1)。结论 :ⅠCTP、Ⅳ C及LN可能是判断不稳定斑块较好的生化标记物。
佘强兰先彬高大中罗开良
关键词:心绞痛胶原层黏连蛋白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的电生理基质和导管消融治疗(附二例报道)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报道2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C)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结果。方法2例均以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首发症状。在窦性心律下,采用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右室并行起搏标测室速起源点。结果双极电压图上的低电压面积分别为36 cm2和48 cm2,室速起源于低电压的病变心肌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区,2例共有4种室速,采用线性消融后4种室速即刻均不能诱发,例2于术后第2天复发,但室率从188次/分降至160次/分,随访9个月和4个月未见室速复发。结论ARVC的电生理基质是病变心肌的低电压区,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线性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殷跃辉刘增长佘强董军吴近近兰先彬杨小渝凌智瑜刘东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
顽固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9
2003年
殷跃辉佘强刘增长兰先彬杨晓渝詹中群
关键词:室性早搏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罗银灯赵建农曹新山曾燕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兰先彬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食管导管射频消融
高血压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昼夜节律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 ,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 ,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 ,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参数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与心率变异参数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 ,2 4h、清醒和睡眠期HF及PNN50 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高血压病患者HF、PNN50 仍可见昼夜节律变化 :HF、PNN50 在睡眠期较高 (P <0 .0 0 1)但昼夜差异明显比正常人小 (P <0 .0 0 1) ;2 4h总的HF与SBP、DBP负相关 (r =- 0 .74 ;- 0 .83,P =0 .0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尚存 ,但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小 ;迷走神经活性的消长与血压的波动有关。
刘增长罗开良殷跃辉佘强兰先彬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率变异
前瞻队列研究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与胺碘酮及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比较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和胺碘酮及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疗效。方法选择154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组(Ⅰ组,n=51)、胺碘酮组(Ⅱ组,n=52)、胺碘酮+氯沙坦组(Ⅲ组,n=51)。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 Holter 证实的持续30秒以上的症状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Ⅰ、Ⅱ、Ⅲ组分别有11例(21.6%)、24例(46.2%)、12例(23.5%)到达了一级终点(P<0.05)。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Ⅰ组和Ⅲ组对窦律维持率均高于Ⅱ组(P=0.009和0.018,log-rank 检验);Ⅰ组和Ⅲ组对窦律的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同Ⅱ组相比,Ⅲ组降低了54%的房颤复发风险(RR=0.46,95%可信区间0.225~0.953,P=0.036),Ⅰ组降低了59%的房颤复发风险(RR=0.41,95%可信区间0.200~0.848,P=0.016)。三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9%、9.6%和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和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窦律的维持疗效相当,均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凌智瑜兰先彬苏立刘增长吴近近刘东陈运清杨晓渝余强罗开良Bernhard Zrenner殷跃辉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胺碘酮氯沙坦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植入起搏器治疗心房颤动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对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8例慢性房颤患者行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植入起搏器(Abl+Pm)治疗,探讨这一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右股静脉植入4极电极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和4极大头消融导管至房室交界区,于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处放电消融,直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然后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阻断房室交界区并植入起搏器。8例慢性房颤患者植入VVI起搏器,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3个月后心胸比例由原来的0.62±0.04缩小为0.57±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NYHA分级)均提高Ⅰ级以上;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8例植入VVI起搏器,1例植入DDD起搏器,房颤发作时,8例无临床症状,1例仅有轻微心悸。随访1~47个月,无1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栓塞和心功能恶化。结论 房颤患者的Abl+Pm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殷跃辉佘强刘增长杨晓渝董军兰先彬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起搏器植入
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远期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服倍他乐克,疗程均为30个月。结果治疗组11例患者中,靶目标剂量200mg/d者5例(占45.5%),倍他乐克剂量≥100mg/d者8例(占72.7%);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心胸比例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CHF安全、有效。
胡蓉罗开良兰先彬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倍他乐克心功能
胺碘酮与氯沙坦、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瞻、随机开放研究被引量:74
2006年
目的评价氯沙坦和培哚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61)、胺碘酮+氯沙坦组(Ⅱ组,n=59),胺碘酮+培哚普利组(Ⅲ组,n=61),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三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和Ⅲ组(P<0.05)。治疗7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1%,Ⅱ组为83.05%,Ⅲ组为80.33%(P<0.05)。Ⅲ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分别与氯沙坦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殷跃辉刘增长吴近近代引苏立兰先彬凌智瑜杨小渝罗开良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氯沙坦培哚普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