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图像
  • 3篇图像质量
  • 3篇腹部
  • 3篇腹部CT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人
  • 1篇虚拟平扫
  • 1篇体模
  • 1篇体模研究
  • 1篇头颈
  • 1篇头颈部
  • 1篇头颈部肿瘤
  • 1篇平扫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检查
  • 1篇颈部

机构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周纯武
  • 4篇冯世超
  • 3篇赵心明
  • 3篇王倩
  • 2篇马霄虹
  • 2篇武靖
  • 2篇綦维维
  • 2篇洪楠
  • 2篇胡满仓
  • 1篇罗德红
  • 1篇郭宁
  • 1篇刘建新
  • 1篇林蒙
  • 1篇赵燕风
  • 1篇朱颖
  • 1篇王霄英
  • 1篇杨亮
  • 1篇梁媛
  • 1篇李琳
  • 1篇郭宁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个体化因素与成人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受检者个体化因素与成人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3月~10月间有临床诊断或治疗需求的144例患者,以固定管电流模式行腹部CT平扫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测量定位像上经L1椎弓根水平的腹左右径,测量腹部CT横断面图像经第一肝门水平的腹部径向数据,利用3Dreformat软件的XSECTION功能在脐水平测量腹腔内脂肪含量百分比及皮下脂肪厚度数据,考察这些个体化因素与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各种个体化因素与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267(身高)、0.702(体重)、0.7(体重身高比)、BMI(0.661)、0.744(定位像L1椎弓根水平腹左右径测量值)、0.739(最大腹横径)、0.712(最大腹前后径)、0.765(上腹部平均最大径)、0.613(内脏脂肪测量值)、0.431(皮下脂肪测量值)。且定位像上腹左右径测量值与第一肝门水平最大腹横径测量值间比较,有强相关(R=0.931)。结论本研究涉及的个体化因素与客观图像质量间有相关性(0.267~0.765),其中腹部径向因素的相关性最高。定位像L1椎弓根水平腹左右径测量值可作为简便易行的调节成人腹部CT扫描参数的指标。
王倩綦维维冯世超赵心明马霄虹武靖周纯武洪楠
关键词:图像质量个体化
确定成人腹部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的最佳层面区域的比较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确定成人腹部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时的最佳层面区域。方法对144例受检者的个体化因素进行测量,选择与图像质量相关性高的个体化参数作为评价图像质量的基础水平。分别选择腹部常规CT检查图像的肝顶、第一肝门、肾门、肾下极4个层面的腹主动脉区以及第一肝门层面出现的其他代表性的6个测量区(门静脉、肝实质周边、肝实质中心、脾、竖脊肌、前腹壁皮下脂肪)进行图像噪声测量。比较在相关性较高的个体化参数作为基础水平下所有测量区的噪声值与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系数,从而最终确定成人腹部常规CT检查图像的客观评价测量的最佳区域。结果在固定管电流扫描模式下,以腹平均径为基础水平,4个层面腹主动脉区测量的噪声值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系数R为0.522~0.765,第一肝门层面相关性最高。以相关性较高的个体化因素为不同的基础水平,第一肝门层面的肝实质周边测量区的噪声值与图像质量相关性最高(R 0.74~0.802),腹主动脉次之(R 0.712~0.765)。前腹壁皮下脂肪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最差(R=0.412,P>0.05)。结论第一肝门层面的腹主动脉区是成人腹部常规CT检查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的最佳区域,其噪声测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可指标腹部常规CT扫描的客观图像质量。
王倩冯世超赵心明胡满仓马霄虹郭宁周纯武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腹部图像质量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被引量:27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实体测量因病情需要行腹部cT检查的68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24kg/m2的成年男性腹部CT扫描的腹部径向数据,借鉴CTP515辅助测试模体,制作符合国人尺寸的腹部体环,嵌套Catphan600性能测试模型为观察对象,模拟成人腹部CT低、高对比特点用于实验研究。以管电压120kV,固定管电流450mA组为对照组;相同管电压条件下,自动管电流技术组为实验组,其中噪声指数(NI)值设置为4~20,共14组,管电流范围10—450mA。对模型进行扫描。测量Catphan600模体中心均质区域CT值,验证模型对x线衰减的等效性。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个体化剂量估计值(SSDE)、剂量长度积(DLP)、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值(SD)、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3名分别来自不同医院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诊断医师对Catphan600模体中的CTP515低对比目标显示程度(LCD)模块及CTP528高对比目标显示程度(HCD)模块进行独立主观评价。对NI值与SDb、CNR、CTDIvol、DLP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LCD模块评分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NI组间SD、CNR及CTDIvol值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LCD和HCD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检验,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UTest秩检验。3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实测人体正常肝脏组织CT值为(52.8±9.1)HU,腹部模体中心区域平均CT值为(50.8±1.0)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偏差程度为4.9%。此模型与成人腹部对x线衰减具有较好的等效性。所有辐射剂量指标均随NI值增大而降低,NI值增加1个单位,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SSD
王倩赵心明宋俊峰郭宁朱颖刘建新綦维维武靖梁媛冯世超胡满仓周纯武王霄英洪楠
关键词:腹部体模
头颈部肿瘤检查中能谱CT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检查中能谱cT碘抑制技术(MSI)成像作为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TNC)的可行性。方法52例怀疑头颈部肿瘤的初诊患者应用能谱CT进行头颈部TNC和能谱增强扫描。利用GEAW4.6工作站GSIVolumeViewer软件对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MSI图像,对不同组织(脂肪、肌肉、颈椎椎体、甲状腺、脑实质)MSI和TNC图像的CT值、组织强化率(颈动脉窦、肌肉)、客观图像质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观察指标为病变可见度及主观接受率)、诊断效能(评价指标为能否发现病变及病变内钙化、坏死)、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1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Wilcoxort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对图像接受率、诊断效能评价使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1)MSI和TNC图像竖脊肌CT值分别为(52±6)、(52±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脂肪分别为-74(-86,-59)、-79(~73,-61)HU,颈椎椎体分别为139(121,196)、282(237,336)HU,甲状腺分别为57(48,61)、96(74,110)HU,脑实质分别为35(32,39)、46(40,52)HU,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MSI和TNC图像强化率,肌肉分别为1.15(1.07,1.20)、1.14(1.03,1.26)(Z=-0.48,P〉0.05),颈动脉窦分别为5.75(4.70,6.73)、4.37(3.91,5.61)(z=-5.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SI图像噪声[10.61(8.34,13.57)HU)]高于TNC图像噪声[9.32(7.40,11.4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P〈0.05);MSI图像SNR[-6.59(-8.59,-4.25))低于TNC图像[-7.94(-10.25,-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5)。�
杨亮罗德红赵燕风李琳林蒙冯世超周纯武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头颈部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