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秋芬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交汇口
  • 2篇河道
  • 2篇河段
  • 2篇分汊
  • 2篇分汊河道
  • 2篇冲淤
  • 1篇淤积
  • 1篇淤积成因
  • 1篇三峡水库
  • 1篇水动力
  • 1篇水动力特性
  • 1篇水库
  • 1篇水沙
  • 1篇水文
  • 1篇泥沙
  • 1篇泥沙工程学
  • 1篇浅滩
  • 1篇秋汛
  • 1篇两江
  • 1篇交汇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作者

  • 5篇冯秋芬
  • 4篇孙昭华
  • 3篇韩剑桥
  • 3篇曹绮欣

传媒

  • 2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科技创新与应...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顺直河型与分汊河型交界段洲滩演变及其对航道条件影响——以长江天兴洲河段为例被引量:19
2013年
借助于天兴洲河段较为系统的年内与年际水沙输移、河床变形等方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顺直和分汊两种河型交界位置的洲滩和浅滩动态特征.近20年来洲滩形态比较表明,上游顺直河道内汉口边滩上低矮成型淤积体具有以5—6年为周期缓慢下移和突然上提的特性,从而导致汊道进口低滩冲淤具有周期性;近5年来断面流速、含沙量和床沙组成资料的统计表明,汊道进口主流位置在汛枯期左右摆动、漫滩横流强度不断转换,洲头低滩的冲淤强度与年际之间来流条件具有相关性.以上两种因素迭加作用之下,汊道进口的低滩形态不仅随年际之间来水来沙变化而波动,还会因上游顺直河段内成型淤积体上提下移的影响而周期性地淤长萎缩.这种复杂的动态调整特点,使航道条件以若干年为周期,交替呈现出优劣转换.在此结论基础上,可以推测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下,该类型汊道进口的航道条件可能趋于恶化.
孙昭华冯秋芬韩剑桥曹绮欣
关键词:分汊河道浅滩
三峡水库调节作用对长江近河口段水文水动力特性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评估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感潮河段水文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具有预测功能的水动力模型。考虑径流与潮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在只有上边界流量过程的条件下可以给出下边界的潮位过程。在此基础上应用一维河网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近河口段大通—徐六泾的水流运动进行了10年的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库调蓄作用对感潮河段各站的潮位累积频率及水文水动力因素的年内过程变化影响甚大。
曹绮欣孙昭华冯秋芬
关键词:感潮河段长江三峡水库
江心洲头部冲淤动力临界特性被引量:12
2013年
不同流量级下,分汊河段进口主流摆动导致江心洲头部的平面冲淤分布呈现出复杂变化特征。为探究江心洲头部冲淤与来流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借助长江中下游多个分汊河段内水沙、地形资料,对江心洲头部水动力特征实施了数值模拟,并对不同流量级下的河床变形强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江心洲头部低滩的冲淤动力随着流量涨落呈现出明显的临界特性,冲淤过程中存在大、小两个临界流量Q1与Q2,在介于两个临界流量之间的流量级持续作用下,洲头低滩发生冲刷;流量大于Q1或小于Q2时,洲头低滩表现为淤积。由于不同流量级造成的冲淤效果不同,因而水文过程中各级流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洲头低滩年内、年际变形的主要因素。
韩剑桥孙昭华冯秋芬
关键词:分汊河道
2011年汉江秋汛期两江交汇口超常淤积成因被引量:2
2014年
汉江是长江中下游唯一直接入汇干流的大型支流,2011年9月汉江秋汛期间,汉江入汇口附近的长江汉口河段出现历史最大规模淤积,严重影响航运。本文通过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对该现象成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汉江入汇口附近的超常淤积,固然与秋汛期支流来流量较大有关,但其更主要的原因是长江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严重偏低,两相组合之下导致了支流汇流比达到了近40年来的最大值,从而在汉江下游近河口段引起比降、流速增大以及剧烈河床冲刷,在汇流口附近的长江干流导致回流缓流区范围增大。该现象很可能与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有关,未来时期该河段淤积频率、幅度将可能加大,其碍航效应值得重视。
孙昭华冯秋芬韩剑桥曹绮欣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
水沙遭遇变化对干支流交汇口附近冲淤的影响——以汉江入汇段为例
2016年
干支流的来水来沙受它们各自的流域特性,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干支流来流通常会发生不同的组合。干支流同时遭遇在水文学,涉及到防洪方面研究得要多一些,多是关注致灾性强的洪水遭遇特性如洪峰时间、洪峰量级等,而对于文章想要研究的水沙组合特性及对河床冲淤特性的影响涉及较少。文章通过长江与汉口交汇河段来探讨水沙遭遇变化对两江交汇口附近冲淤的影响。
冯秋芬
关键词:干支流交汇口冲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