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杰

作品数:22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0篇红麻
  • 6篇造纸
  • 5篇选育
  • 5篇育种
  • 5篇红麻品种
  • 4篇纸浆
  • 4篇抗病
  • 4篇高产
  • 3篇得率
  • 3篇杂交
  • 3篇杂种
  • 3篇造纸用
  • 3篇纸浆得率
  • 3篇纸用
  • 3篇亲本
  • 3篇浆得率
  • 3篇红麻新品种
  • 2篇性状
  • 2篇选育研究
  • 2篇选择育种

机构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技...

作者

  • 22篇刘伟杰
  • 16篇谭石林
  • 9篇龚友才
  • 7篇李德芳
  • 4篇郭安平
  • 4篇许振良
  • 3篇陈安国
  • 2篇邓丽卿
  • 2篇梅桢
  • 2篇余隆其
  • 2篇何广文
  • 2篇汤清明
  • 2篇阮关海
  • 1篇李爱青
  • 1篇尹继中
  • 1篇严重兵
  • 1篇肖爱平
  • 1篇孙家曾
  • 1篇俞琦英
  • 1篇汪洪鹰

传媒

  • 15篇中国麻作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遗传
  • 1篇作物研究
  • 1篇中国麻业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1
  • 2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6
  • 1篇1985
  • 1篇1984
  • 1篇197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麻几个因素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1989年
本文就红麻品种收获期、收获年份和麻杆大小对纸浆得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收获期的纸浆得率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收获年份和麻杆大小对纸浆得率则没有影响。九个红麻品种间的纸浆得率以P_4、P_(14)、P_(25)、P_(45)的纸浆得率较高,分别比对照品种青皮三号(P_(30))高2.70%、2.41%、1.84%、1.83%,差异极显著。各品种11月中旬收获的纸浆得率除比9月末收获的提高1.0~4.4%外,其中大多数的晚熟品种提高的幅度较中偏早熟品种大。据此,利用冬闭地种植的晚熟品种从9月末延至降霜前后收获,对提高纸浆得率是十分有利的。
刘伟杰谭石林许振良
关键词:红麻纸浆得率收获期
不同红麻品种及其部位得浆率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就不同皮骨比值的红麻品种,不同器官和麻株的不同部位、蒴果去留对纸浆得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皮骨比值与得浆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44^(**))。红麻各器官得浆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韧皮部>全杆>根部>麻骨>果梢;而叶(含叶柄)、果(含果柄)基本不合浆,髓不含浆;麻茎中下部得浆率显著地比中上部高。品种间得浆率以7804(49.53%)最高,比其它品种高1.01~4.26个百分点。
谭石林刘伟杰汤清明
关键词:红麻造纸纸浆
黄麻新品种“089-1”选育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根据黄麻新品种选育目标,1984年以Co60γ射线对宽对长果辐射诱变,经11年选择育成089—1。1990—1991年品系比较,纤维产量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26.24%,分枝位提高33.72厘米,鲜茎干皮率提高0.66%。1993~1994年区城试验,平均纤维每公顷2687.25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15.21%,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分枝位提高22.7cm,鲜茎干皮率提高0.90%。该品种高抗黄麻小黑点炭疽病,纤维细度402.5支,全生育期165天左右,可在长江流域麻区收到成熟种子。
龚友才郭安平刘伟杰何广文余隆其
关键词:黄麻辐射诱变
造纸用红麻品种的鉴定和筛选被引量:2
1988年
1985~1986年对60个红麻品种(系)的干茎产量,皮、骨、髓比例和纤维形态等与造纸有关的性状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7804、917等品种的干茎产量和韧皮纤维含量较高、髓含量较低,纤维细胞较长,壁腔比较小,是较理想的造纸红麻品种。马里裂叶、201、7803、722、433、280等品种(系)的某些与造纸有关性状突出,可作为选育造纸用红麻新品种的亲本材料。
刘伟杰谭石林许振良严重兵
关键词:红麻亲本材料造纸用纤维形态韧皮纤维
1985—1987年全国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1989年
为了鉴定全国近年来选育的红麻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范围及抗病性,为生产上推广良种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下,1985—1987年在全国9省14点的四大麻区进行了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刘伟杰谭石林许振良
关键词:红麻
高产优质造纸红麻品种的筛选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对9个红麻品种的干茎产量,皮、骨、髓含量,化学成分,纸浆得率以及收获期、茎杆贮藏期与纸浆得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红麻2号的干茎产量最高,其次为青皮3号和湘红麻1号;湘红麻1号和湘红麻2号纸浆得率较高,纤维细胞长、胞壁薄、木质素和髓含量较低;青皮3号化学成分优良。3个品种均是较好的造纸用红麻品种。9月底至11月中旬,各品种干茎产量和纸浆得率随着收获期推迟而提高;得浆率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
谭石林刘伟杰
关键词:红麻纸浆得率
红麻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采用NCⅡ(NorthCarolina)交配设计,对42个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组合和13个亲本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麻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明显,大多数性状杂种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杂种一代单株纤维产量优势最明显。影响杂种一代单株纤维产出能力的性状从大到小依次是单株鲜茎(含叶,下同)重,基部茎粗,基部皮厚,株高。同一性状两亲本对不同性状的影响有差异,F1单株纤维产量与小值亲本P2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大值亲本P1呈显著正相关,与两亲本之差呈不显著负相关,获得较理想杂种一代组合的亲本标准是:双亲的单株纤维产量及株高均比较优良;必须有一亲本茎粗和皮厚表现突出;双亲之一有较高的干皮精洗率。
龚友才郭安平刘伟杰
关键词:红麻杂种一代
红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的遗传组成与配合力分析被引量:8
1998年
以13份红麻品种按NCⅡ(NorthCaralina)6×7交配设计组配42个杂种F1代与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红麻杂种一代及亲本材料9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构成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干皮精洗率外,其它8个性状组合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均以单株子皮重、单株纤维重等产量性状较高,其余性状相对较低;南选、ID40、84K114-2等亲本一般配合力较好;84210×南选,ID40×917等组合具有高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强优势组合。
龚友才郭安平刘伟杰
关键词:红麻配合力杂种一代亲本
日长和温度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1986年
红麻属短日性植物,但品种间对日长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前生产上使用的红麻品种均属于对日长反应敏感的类型。因此,研究它们与日长、温度等环境条件的生态关系,对红麻的引种和育种等均有实用意义。现根据个人调查观察所得,就有关红麻生长发育与日长、温度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供参考。
刘伟杰
关键词:红麻日长生长发育温度引种
造纸用红麻品种的筛选──Ⅰ.产量及主要性状的评价被引量:8
1998年
本文对22份红麻品种材料中初选出的7个品种(系)的干茎产量、纸浆得率、抗炭疽病性及构成产量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播麦茬麻中ZGR5、ZGR15、ZGR8和红11的干茎产量分别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29.4%、21.9%、21.6%和20.2%,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春播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5.4%、19.6%、21.4%和11.9%,它们的纸浆得率平均比对照提高0.21~1.44个百分点。且ZGR15、ZGR5、ZGR8和红11的抗炭疽病性、皮骨比值和主要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是适合红麻造纸的高产抗病优良品种。
谭石林李德芳龚友才刘伟杰李爱青葛道廉陈泰益刘斌梅桢陈舟阮关海俞琦英邝仕均陈启钊黄菊华薛崇昀王锐林茹
关键词:红麻纸浆得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