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俭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常德市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常德市2004-2005年居民死因,为制订卫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ICD-10死因分类法,应用卫生部《死因医学登记系统》进行死因分析。结果常德市2004-2005年居民平均粗死亡率为5.20‰,平均标化死亡率为5.34‰,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疾病、呼吸系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疾病。0~44岁年龄段损伤和中毒为第一位死因;45~64岁则为肿瘤;65岁以上为循环系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常德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控制工作;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亦应引起关注。
- 郭志忠覃平熊伯华刘克俭
- 关键词:死因死亡率死因构成
- 一个变应性鼻炎家系的遗传特征及调查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调查某变应性鼻炎家系的遗传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该家系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该家系五代共111人(男62人,女49人),变应性鼻炎患者41人(男26人,女15人),男性发病率(43.55%)高于女性(28.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Ⅲ、Ⅳ代患病率为73.53%。明显高于配偶的发病率9.68%(χ2=28.74.P<0.01)。先证者Ⅰ级亲属遗传度为72.78%±7.01%。结论该家系变应性鼻炎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冷空气、烹调油烟和灭蚊剂等是该家系的主要危险因素。
- 熊伯华何哲玲覃平郭志忠陈国栋刘克俭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家系流行病学
- 目平湖草洲植树造林控制传染源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效果纵向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目平湖草洲围栏造林控制传染源降低血吸虫病疫情的效果。方法选择目平湖西岸五一村为纵向观察点,观察垸外草洲围栏造林前后钉螺密度,感染螺变化及人畜活动和病情变化。结果观察区围栏造林后活螺密度大幅度下降,感染性钉螺连续3年为0,人畜上洲活动频次明显减少,野粪密度降低,连续3年无野粪阳性,人群粪检阳性率由11.93%降至1.42%,下降了88.10%(χ2=195.66,P<0.001),耕牛粪阳率由17.42%下降为3.45%,下降了80.20%(χ2=11.19,P<0.005)。结论湖区大面积草洲围栏造林、封洲禁牧,能有效控制传染源、净化湖洲,减少人畜重复感染,降低血吸虫病疫情。
- 刘文军周应彩肖俊文刘克俭姚孝明余秋兰杨宇林
- 关键词:钉螺传染源血吸虫病
- 常德市1950~2006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与评价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分析和评价1950~2006年常德市疟疾防治效果,进一步巩固基本消灭疟疾的成果。方法收集全市历年疟疾疫情和防治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常德市属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区,据疫情报告统计,57年间全市共发生疟疾578404例,死亡204例,年发病率在0.002~233.94/万之间。1988~2006年,全市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万)以内。结论全市广大卫生工作人员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依靠科学,发动群众,坚持反复斗争,采取以灭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疟疾。
- 彭进华伟湘曾凡权刘克俭熊伯华
- 常德市200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评价常德市 2 0 0 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工作质量 ,总结指导今后的计免工作。 方法 运用Excel2 0 0 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 5种疫苗基础免疫的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 ,并对全市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差值 (D)和比值 (R)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县级单位报告及时率 10 0 % ,报告单位完整率85 67% ,全市 5种疫苗估计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差距较大 ,报告接种率在 96 2 7%~ 98 3 2 %之间 ,估计接种率卡介苗(BCG) 71 10 %、脊灰疫苗 (OPV) 74 97%、百白破 (DPT) 74 90 %、麻疹疫苗 (MV) 73 3 3 %、乙肝疫苗HBV 67 3 9%。D值评价 :全市 5种疫苗报告接种率均不可信 ,9个县级单位除武陵区MV可信外 ,其余均为可疑或不可信。R值评价 :全市可信 ,9个县级单位有 3个可信 ,4个可疑 ,2个不可信。 结论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和报告接种率监测 ,准确掌握应种对象的变化 ,增强报告员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是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的关键。
- 华伟湘郭志忠熊伯华刘克俭
- 关键词:常规免疫接种率预防接种
- 2002-2010年汉寿县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目平湖地区五一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洞庭湖洲垸亚型流行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五一村血吸虫病情、螺情、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实施的各种防治措施等资料,分析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五一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11.44%降至2010年的1.12%,其中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9年间耕牛粪检阳性率维持在10%左右。垸外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由2003年秋季最高的10.49只/0.1 m2降至2010年秋季的0.68只/0.1 m2。2003年垸外春季感染螺平均密度高达0.026只/0.1 m2,2006年以后再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大幅度下降,耕牛和渔民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 刘素念周应彩郭志忠刘克俭姚孝明徐维泽赵正元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
- 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传控)、传播阻断(传阻)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南省武陵区、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区)。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趁势及规律。结果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并保持至2008年;西湖区首次达传控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此后疫情保持稳定,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0.584,P<0.05);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的疫情水平下,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钉螺密度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武陵区人群=0.965,P<0.05,r武陵区家畜=0.970,P<0.05;r临澧县人群=0.923,P<0.05,r临澧县家畜=0.908,P<0.05)。结论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 韩阳清胡本骄周应彩王兴尧黄志伟刘克俭王月明孟石华李广平任光辉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