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子瑜

作品数:17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6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唐诗
  • 6篇平仄
  • 5篇述补
  • 5篇述补结构
  • 3篇义同
  • 3篇朱子语类
  • 3篇问题论
  • 3篇《朱子语类》
  • 3篇补语
  • 2篇敦煌变文
  • 2篇语法
  • 2篇唐五代
  • 2篇唐五代时期
  • 2篇问句
  • 2篇五代时期
  • 2篇句式
  • 2篇汉语
  • 2篇变文
  • 2篇处置式
  • 2篇V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 6篇湖北大学

作者

  • 17篇刘子瑜
  • 6篇刘宋川

传媒

  • 5篇长江学术
  • 2篇语言研究
  • 2篇语言学论丛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中国语文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历史语言学研...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被引量:15
2006年
对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讨论了百余年来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分布使用情况的变化,对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刘子瑜
关键词:粤方言语法化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被引量:11
1997年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
刘子瑜
关键词:敦煌变文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问题论析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继承。(二)其中8字表示名词义,9字兼表名、动(或形)义,30字表示动词义,1字表示副词义。可据这种音义关系掌握各字用法。(三)一字平去义同适应了唐诗用韵和格律平仄的需要,为诗人依律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这种用法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兴盛于唐代,后代虽仍延用,但仅限于少数常用字。
刘子瑜刘宋川
《史记》动词性成分作定语研究
2023年
本文对《史记》中动词性成分作定语的定中结构进行了初步考察,探讨了“VP+NP”组合实现为定中结构的影响因素、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定中间“之”的隐现条件等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具有实义是动词充当定语的基本条件,不及物性、无界性、弱动态性是作定语的重要条件;动词性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可根据中心语是否是定语的论元分为“论元关系”和“非论元关系”两类,也可根据定语所起作用分为“界定性定语”和“说明性定语”;“之”的隐现本质是定中概念距离的改变,与定语构造方式、中心语性质、定中语义关系、韵律音节、定中结构的位置有关,“之”的隐现规律与动词短语的可定性呈现出一致性特征。
张芷涵刘子瑜
关键词:《史记》
《朱子语类》中的“从”字介宾结构研究——兼论介词“从”的起源和发展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对《朱子语类》中的'从'字介宾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对介词'从'的起源及功能演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朱子语类》乃至近代汉语时期中,介词'从'的功能比现代汉语丰富复杂,主要有:引介处所、时间、对象和依据,不是单一功能的介词,但《朱子》时期已有定型为引介始发处专用介词的趋势。引介处所的'VP+从+NP(+去/来)'结构带有闽方言特征。'从'在春秋时期由动词语法化成介词,具体演变是:由'跟随'义动词发展出'经由'义动词,再语法化成引介经由处、始发处及所在处等用法的介词,方向和终到处功能由介词'向'功能类推而来;时间功能由空间功能经隐喻机制推衍而来;对象、依据功能来源于起点功能。语义变化、句法变化、认知心理及功能类推是介词'从'演变发展的主要机制。
刘子瑜
关键词:朱子语类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以及义别义同兼备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同的音义关系。2.另一类字群(10字)原来在上古也只有一读(平声8字,上声2字)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有一部分引申义和假借义取得了二读(上声或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别又义同的音义关系。3.这两类字群的用法发端于中古前期,唐代得以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律诗平仄用字的需要。4.诸字音读到现代变化较大,一是诸字同义两读变为一读(平或上),二是部分字音由上变去或由上变平,于是唐代这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不复存在,但是阅读唐诗仍需依据诸字当时的音义关系,才不致误释音义,错定平仄,谬解诗律。
刘子瑜刘宋川
被动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以“被”字句为例
以“被”字句为例,考察了先秦两汉至清代“被”字被动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情况,从历时角度对述补结构进入被动式后对被动式语法化的影响及原因作了初步解释。本文认为:述补结构的进入促使“被”字被动式定型化,推动了“被”字被动式语法...
刘子瑜
关键词:述补结构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被引量:2
2013年
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刘子瑜刘宋川
关键词:破读
《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
刘子瑜
关键词:汉语语法句法述补结构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对南宋重要文献《朱子语类》中的反复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辅以共时历时比较,描写分析了《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就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朱子》反复问句基本延续了唐五代的发展特点,元代是反复问句发生变化转折的重要时期,从"VPNeg"式反复问句中分化出是非问句等并非普遍现象,只有"无"字句真正完成了向是非问句等的分流转化,"无"语法化成语气词,其他形式则始终没有完成向是非问句等转化的语法化过程。
刘子瑜
关键词:朱子语类反复问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