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敏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冠状
  • 3篇动脉
  • 3篇介入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血运
  • 2篇血运重建
  • 2篇造影
  • 2篇术后
  • 2篇介入治疗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冠脉
  • 2篇冠心病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首钢...

作者

  • 5篇史震涛
  • 5篇刘秀敏
  • 3篇唐强
  • 2篇唐群中
  • 2篇曲华清
  • 2篇陈学智
  • 2篇刘坤
  • 2篇颜东
  • 2篇王智
  • 1篇张艳红
  • 1篇白晓军
  • 1篇刘曌竹
  • 1篇刘月光
  • 1篇吴国辉
  • 1篇刘巧云
  • 1篇王喜福

传媒

  • 2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THE 23...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索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3—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67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55)和对照组(n=112)。观察组采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1 h,压迫止血时间为3 h;对照组采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2 h,压迫止血时间为6 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局部穿刺处情况及患者舒适满意度。结果术后两组局部穿刺处渗血、血肿、皮肤破损水泡、二次包扎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观察组发生轻度肢体远端肿胀患者6例(3.9%),少于对照组14例(12.5%),两组术侧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短,止血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明显提升患者舒适满意度,同时降低医护人员临床工作量。
史震涛吴国辉伊媛媛刘国帅宋金凤刘秀敏卢彦娜唐强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优化药物治疗后非干预血管病变冠脉造影评估分析
王智白晓军唐强刘坤刘秀敏史震涛曲华清陈学智颜东唐群中
冠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心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38例,其中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详细记录其临床特点、出血情况,同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本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0.94%。6例患者经积极的临床救治和护理干预,1~3d后出血停止,5例好转出院,1例出血停止后1d,出现脑血管意外,再发急性左心力衰竭,最终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护理人员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早期识别高危因素,正确评估判断出血情况,准确配合抢救和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史震涛王喜福刘秀敏张艳红刘巧云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治疗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交感风暴的护理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发生交感风暴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19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交感风暴9例,占4.6%,经电除颤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记录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9例交感风暴患者,经静脉使用艾司洛尔后得到有效控制,成功获救。结论护理人员密切的临床观察,准确的配合抢救和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史震涛刘秀敏刘月光刘曌竹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交感风暴护理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优化药物治疗后非干预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D)部分血运重建后优化药物治疗(optimizing drug therapy,OMT)对非干预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于256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部分血运重建(incomplet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IR)+标准优化药物治疗1年后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对未干预血管病变最小血管直径(the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及血管直径狭窄率进行对比。结果 256例部分血运重建患者非干预血管病变QCA结果显示,临床指标达标患者190例,其中182例(95.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8例(4.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未达标患者66例,其中56例(84.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10例(15.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达标患者总有效性明显高于未达标患者(95.8%对84.8%,χ2=7.375,P<0.05),总无效性明显低于未达标患者(4.2%比15.2%,χ2=7.375,P<0.05)。结论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对于未干预血管病变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王智唐强刘坤曲华清颜东陈学智唐群中史震涛刘秀敏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血管重建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