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英开

作品数:45 被引量:318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瘢痕
  • 19篇细胞
  • 13篇纤维细胞
  • 12篇增生
  • 12篇增生性瘢痕
  • 11篇成纤维细胞
  • 11篇创面
  • 10篇血管
  • 8篇内皮
  • 6篇生物学
  • 6篇微血管
  • 6篇内皮细胞
  • 5篇真皮
  • 5篇胶原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细胞
  • 4篇愈合
  • 4篇造影
  • 4篇伤口
  • 4篇伤口愈合

机构

  • 4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5篇刘英开
  • 40篇陆树良
  • 21篇青春
  • 21篇王西樵
  • 15篇董叫云
  • 12篇宋菲
  • 12篇唐佳俊
  • 10篇毛志刚
  • 9篇向军
  • 7篇廖镇江
  • 7篇金曙雯
  • 7篇史济湘
  • 7篇王志勇
  • 6篇姜育智
  • 6篇周景祺
  • 5篇牛轶雯
  • 5篇吴敏洁
  • 4篇原博
  • 4篇韦俊
  • 4篇陆勇

传媒

  • 14篇中华烧伤杂志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烧...
  • 1篇2010年第...
  • 1篇第八届全国烧...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组织硬度测量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肤组织硬度测量仪,其依序包括如下组件压力驱动单元(100),所述压力驱动单元(100)包括:马达(9),与所述马达(9)电学连接并控制其马达动力的马达控制器(10),与所述马达(9)连接并将马达动力转...
刘英开姜育智陆树良
兔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制备兔无细胞真皮基质(ADM)的最佳方法。 方法 选用三种不同的去表皮处理液,即高渗NaCl溶液、dispase Ⅱ分离酶和嗜热蛋白酶(thermolysin),结合去污剂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分别制备兔ADM,并对其进行组织学检测。 结果 高渗NaCl-SDS制备的兔ADM尚有少量表皮残留,乳白色中夹杂浅黄色,组织学观察可见真皮中有较多细胞碎屑;而经dispase Ⅱ-SDS和thermolysin-SDS制备的兔ADM表皮完全去除,呈乳白色,组织学观察发现真皮中已不见任何细胞成分,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电镜观察,上述三种方法制备的兔ADM基底膜结构均完整。 结论 由dispase Ⅱ-SDS法和thermolysin-SDS法制备的兔ADM达到了完全去细胞化,符合制备要求。
向军刘英开陆树良青春廖镇江史济湘
关键词:无细胞真皮基质组织形态学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进行CD34和HIF-1检测。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经皮氧分压检测发现:与正常皮肤氧分压[(75.3±10.1)mmHg]相比,瘢痕早期氧分压开始降低[(51.2±8.3)mmHg,P=0.037],增生期进一步降低[(30.2±6.1)mmHg,P=0.026],消退期最低[(6.9±2.1)mmHg,P=0.011],成熟期基本回复正常[(71.1±9.6)mmHg,P=0.080]。H-E染色发现:正常皮肤具少量微血管,瘢痕早期微血管逐渐增多,在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大部分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基本正常。CD34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微血管这种形态和数量的变化。HIF-1检测发现:正常皮肤HIF-1表达低,瘢痕早期显著升高,在增生期进一步升高,而在消退期则显著下降,成熟期几乎回复正常。结果·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变化与瘢痕的病理改变相互关联,而HIF-1可能介导了其中的作用。
宋菲刘英开王西樵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氧分压HIF-1
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王西樵刘英开宋菲徐连菊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内皮抑素微血管
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取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 HE 染色观察。另外,分离和培养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RT-PCR 分别检测...
金曙雯刘英开毛志刚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微血管生物学功能
变性胶原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胶原变性温度,研究热变性后胶原纤维排列及三维凝胶性质的改变,比较胶原变性后不同培养环境成纤维细胞形态差异,以建立变性胶原一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方法I型胶原蛋白溶液在不同温度作用后通过蛋白质圆二色光谱仪分析胶原分子二级结构改变。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胶原变性后纤维结构的改变。制备不同种类三维胶原凝胶并通过气相压力仪检测胶原凝胶断裂模量。将变性后的胶原进行二维包被和三维胶原凝胶制作,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温度达到50℃时,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二维胶原包被时可见胶原纤维凝集成团,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在变性胶原存在环境中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均有显著改变。结论经50%作用后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I型胶原包被及三维凝胶模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明显不同,可作为变性胶原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体外模型。
苏荣家王志勇刘英开原博王西樵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韦俊
关键词:烧伤胶原I型凝胶类
内窥镜联合造影检查在邻近体腔的慢性窦道创面诊疗中的临床获益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联合造影检查在邻近体腔的慢性窦道创面的临床诊疗中的优势。方法选择笔者单位创面修复中心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7~87岁)接受内窥镜联合造影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诊疗的、邻近体腔的慢性窦道创面患者,对其诊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以下指标:(1)涉及体腔的窦道创面和瘘管发生率。(2)一般检查和内窥镜联合造影的涉及体腔的窦道创面检出率。(3)一般检查和内窥镜联合造影的创面深部病理特征检出率。(4)一般检查和内窥镜联合造影检查后获益患者比例。对数据行配对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本组患者的涉及体腔的窦道创面发生率为43.75%(14/32),瘘管发生率为0。(2)本组患者内窥镜联合造影的涉及体腔的窦道创面检出率为43.75%(14/32),明显高于一般检查的12.50%(4/32),χ^2=32.0,P<0.01。(3)本组患者的内窥镜联合造影的创面深部病理特征检出率为37.50%(12/32),明显高于一般检查的0(P<0.01)。(4)本组患者内窥镜联合造影检查后获益患者比例为71.43%(20/28),明显高于一般检查后的12.50%(4/32),χ^2=21.6,P<0.01。结论相较一般检查,内窥镜联合造影技术对邻近体腔的慢性窦道创面的检查更为准确,邻近体腔的慢性窦道创面的诊疗可因此技术的支持而获得益处。
马先陶贵录奥布力阿西木·牙库普蒋旻菲吴敏洁唐佳俊刘英开陆勇王晗琦孙晶黄丽芳陆树良
关键词:内窥镜造影剂慢性创面
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Fb)向肌Fb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烧伤瘢痕手术患者捐献的少量正常皮肤,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人Fb,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每组10孔。正常胶原组Fb接种于正常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变性胶原组Fb接种于变性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计算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2)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每组12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OB钙黏蛋白表达。(5)另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变性胶原组和普通玻片组,每组6孔。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Fb处理同(1),普通玻片组Fb接种于无胶原包被的盖玻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α-SMA和OB钙黏蛋白表达。(6)另取Fb,同(5)进行分组处理,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及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变性胶原组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3±9)%,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29±9)%(t=13.53,P〈0.01)。(2)变性胶原组Fb的增殖活性为0.32±0.06,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0.25±0.05(t=3.06,P〈0.01)。(3)正常胶原组Fb微丝均纵向平行排列,贯穿细胞长轴。变性胶原组Fb微丝更为密集、粗大。(4)正常胶原组Fb基本呈典型的长梭形;变性胶原组Fb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明显铺展。变性胶原组Fb的α-SMA、OB钙黏蛋白表达较�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原博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
一种多功能窦道诊疗辅助工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窦道诊疗辅助工具,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窦道诊疗辅助工具由软管、橡胶塞、金属丝、固定胶布和封闭夹组成,所述软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且可自由弯曲,软管封闭端处有一侧孔,所述金属丝可从软管敞开...
陶贵录唐佳俊刘英开阿西木黄丽芳周景祺吴芳依王晗琦陆勇陆树良
中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及原则被引量:77
2018年
慢性难愈性创面疾病的诊疗需要树立正确的思路及原则。笔者通过相关国内、国际共识及基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中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及原则》。我们认为在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时,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的情况下,应按如下思路及原则顺序考虑。(1)注意创面经清洗后的清洁度。(2)合理清创,避免“过度”或“不彻底”。(3)合理进行致病原因的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4)给予病因学治疗。(5)发现合并症并预防不良转归。(6)合理及时选择正确的创面治疗方法,考虑保守促愈时,注意体现病因学治疗理念,按安全性、时相性、选择性、有效性原则处理创面,在完成创面床准备后及时做出继续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考虑手术治疗时,注意选择合理手术方法、供区部位,注意观察手术创面愈合率和供区的转归,给予术后创面合理的保护。(7)给予创面愈合后的康复治疗及相关健康教育。
董炜肖玉瑞吴敏洁姜笃银聂兰军刘英开唐佳俊田鸣王春兰黄丽芳董叫云曹晓赞宋菲嵇晓芸马先康雨田金曙雯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伤口愈合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