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4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综合治疗组80例、单纯手术切除组25例、肝动脉化疗栓塞组28例和保守治疗组12例,比较4组生存时间。结果:综合治疗组、单纯手术切除组、肝动脉化疗栓塞组和保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15,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能耐受手术者实施手术治疗,切除原发灶和取出癌栓,术后行肝动脉、门静脉化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王亚东薛焕洲卢冰
- 关键词:肝脏肿瘤肝细胞肝切除术门静脉癌栓
- 扩大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 薛焕洲姜青锋张晓申权孙兆菲高春辉王亚东李珂闫宏宪卢冰
- 该项目就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从多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属应用技术领域。主要内容1.扩大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估扩大的Hassab手术较经典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否更具优势...
- 关键词: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血栓形成外科治疗
-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3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995—2000年)和近期治疗组(2001—2007年),比较2组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近期治疗组半肝切除率、尾状叶切除率、门静脉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早期治疗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和近期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1%,4.8%,0和53.9%,14.9%,4.3%,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联合肝切除、门静脉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 王亚东薛焕洲张晓卢冰姜青峰申权余淼李珂
-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切除预后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血流阻断方式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血流阻断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抽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3例,依据肝癌切除术中所采取的血流阻断方式分为肝门pringle阻断组(65例)、单纯门脉阻断组(39例)、区域阻断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肝血流完全阻断时间和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区域阻断组术中出血量[(292.37±25.47)mL]低于肝门pringle阻断组、单纯门脉阻断组[(307.54±20.12)mL、(294.12±20.02)mL],P<0.05;区域阻断组肝血流完全阻断时间和肝功能恢复时间[(15.56±1.69)min、(6.74±1.31)d]少于肝门pringle阻断组、单纯门脉阻断组[(42.15±4.36)min、(8.36±1.64)d;(41.87±4.38)min、(8.36±1.64)d],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三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门pringle阻断、单纯门脉阻断比较,肝癌切除术中应用区域阻断的效果更佳,其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肝血流完全阻断时间。
- 卢冰李海邓东锋王亚东
- 关键词:肝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血流阻断肝功能指标
- 气肿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 2021年
- 目的加强对气肿性胰腺炎的临床认识,合理实施外科干预,提高治愈率。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气肿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CT检查提示胰腺及胰周游离气体存在。在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仍有反复发热等感染征象。8例患者均实施胰腺、胰周坏死组织及感染灶清创术并置管冲洗引流,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气肿性胰腺炎在营养支持、抗生素应用以及影像学动态评估的基础上,掌握合理的手术时机实施外科清创引流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 卢冰任志远岳学良刘红山刘朝阳薛焕洲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手术
- 非体外循环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癌栓的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09年
- 目前有关非体外循环下肝癌合并右心房癌栓切除的临床报道较少,我们在2004年2月至2008年1月,共为11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或右心房癌栓的患者实施了肝癌切除及经右心房或IVC切开癌栓取出手术,现报道如下。
- 王亚东薛焕洲张晓姜青峰申权卢冰阎宏宪
- 关键词:右心房癌栓非体外循环肝癌切除手术治疗下腔静脉IVC
- CIK细胞对肝癌术后患者生存率影响的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定向诱导CIK细胞并培养扩增,于术前、术后分次回输给患者,随访观察单独手术组和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的免疫状态,同时记录患者生存期。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机体CD3+T、CD3+CD4+T及CD3+CD8+T分别为(67.63±0.57)%、(37.15±0.35)%、(31.78±0.44)%,单独手术组的检测结果分别为(67.35±0.3)%、(35.17±0.36)%、(29.89±0.25),两组患者体内CD3+CD4+T(t=3.778,P<0.01)及CD3+CD8+T(t=4.002,P<0.01)细胞免疫水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联合治疗组生存率为25%,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单独治疗组生存率为16.67%,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3.876,P<0.05)。结论肝癌患者经手术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能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 卢冰李德宇张晓
- 关键词:CIK细胞肝癌过继免疫治疗
- 二级脾蒂结扎法预防脾切断流术后脾热的287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二级脾蒂结扎法行脾切断流术对预防术后脾热的影响。方法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395例我科因门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级脾蒂结扎法,即改良手术组287例,传统手术组108例。比较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和术后3天内和3天后发热例数、平均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术后胰漏发生率(13/287,4.5%)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20/108,18.5%);术后3d内改良组与传统手术组体温均明显升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s后改良手术组有63例(22.0%,63/287)体温超过38.5℃,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53.7%,58/108)(P<0.05),改良手术组发热患者的平均体温平均为38.3℃、持续时间平均为5.7d,和传统手术组的平均体温(38.7℃)及持续时间(10.9)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及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胰漏的患者术后3d后发热率分别为84.6%(11/13)、85.0%(17/20),术后胰漏和发热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二级脾蒂结扎法进行脾切除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脾切断流术后脾热的发生,其机制可能在于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
- 王连才李德宇高春辉余海波卢冰
-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发热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09年
- 卢冰薛焕洲李德宇张晓
- 关键词:胰腺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
- 肝细胞性肝癌复发再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复发(HCC)再手术切除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间45例HCC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手术切除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3%、60.0%、17.7%。第2次手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1%、46.1%、11.3%。病人的生存时间与年龄、性别、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多少及血管侵犯有关(P<0.05)。结论再手术切除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肿瘤的大小、多少、血管侵犯是影响HCC预后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 王亚东张晓薛焕洲王连才姜青峰申权卢冰
- 关键词:肝细胞性肝癌复发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