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川

作品数:21 被引量:6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诗歌
  • 3篇文化
  • 2篇意象
  • 2篇文学
  • 1篇大熊猫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第四纪冰川
  • 1篇电影
  • 1篇电影批评
  • 1篇电子传媒
  • 1篇都市
  • 1篇都市诗
  • 1篇都市意象
  • 1篇新感觉
  • 1篇新诗
  • 1篇新诗理论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传统
  • 1篇新闻

机构

  • 19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

作者

  • 19篇吴晓川
  • 1篇陈勇
  • 1篇蒋忠波
  • 1篇王远舟
  • 1篇胡锦矗
  • 1篇魏海霞
  • 1篇代晨
  • 1篇黄明
  • 1篇臧培培

传媒

  • 2篇文艺争鸣
  • 2篇当代文坛
  • 2篇新闻界
  • 2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巴蜀史志
  • 1篇昌吉学院学报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表现主义美学观对中国朦胧诗潮的影响
2006年
表现主义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创作表达的朦胧、虚幻和神秘。“文革”十年浩劫后出现的朦胧诗潮,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态上,都呈现出了与表现主义美学相似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大举回归中国诗坛的背景下,梳理朦胧诗潮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美学观对朦胧诗潮的形成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吴晓川
关键词:表现主义美学朦胧诗潮直觉哲理思辨
浅论台湾爱情诗二人情景表达的多种模式
2003年
得到了中华诗歌传统的滋养,又受到开放的世界文化影响下的台湾爱情诗歌,在二人对应情景模式的演绎上,既不同于西方爱情诗直露的表述,也不同于大陆当代诗多把爱情与社会因素结合的作法,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模式。
吴晓川
关键词:爱情诗
香港现代都市诗探微被引量:1
2007年
香港现代都市诗因为自由而多元的表达理念;都市诗歌意象的现代营造;诗人们人道关怀的民间觉悟,使其不仅弥补了中国新诗在都市题材创作上的不足,同时也提供了关于在现代商业和金融环境下诗歌创作与表达的研究范本。
吴晓川
关键词:都市意象人道关怀
论沈从文直觉感悟式批评的当代效应
2020年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直觉感悟式批评就已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京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极具个性的批评家——沈从文,他非常鲜明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直觉感悟式批评的精髓并有所发展。在他最早的一部具有“抽象”风格的批评散文集《烛虚》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批评过程中对传统感悟式批评的继承和变革,进而衍生出对生命意义的“具象”与“抽象”的哲学思索及拷问。
廖薇薇吴晓川
关键词:哲学思索
论电子传媒带来的弊端——以乌青的诗《对白云的赞美》为例
2016年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电子传媒的出现,不但让人的感官获得全面而平衡的发展,而且让人获得整体思维和整体把握世界的能力。可电子传媒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弊的,从传媒本身来考察,电子传媒既打破了纸质传媒的线性阅读和逻辑思维,也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弊端:语言的平淡、词汇的匮乏、想象力的枯竭以及平面化的思想。针对这些弊端,文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便于理解,我们以乌青的诗《对白云的赞美》作为切入点。
代晨吴晓川
关键词:麦克卢汉电子传媒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被引量:11
2010年
回顾中国红色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似乎红色文化的象征意义符号一直跟歌曲关联着。本文要讨论的只是在其中的一个时空坐标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川陕苏区(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红色文化是如何被歌谣建构与传播的。通过对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的实证研究,我们期望为其他与中国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品种和文化遗存的"现代"转型研究提供一种参照。
吴晓川
关键词:歌谣
“狂欢”模式看郭沫若早期诗歌现象
<正>从中国新诗开始尝试变革后,诗歌创作就始终在理性化或感性化表达中徘徊。理性主义引发了中国社会对文学深刻地思考,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但在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下,文学的变革似乎更需要来自个人...
吴晓川
文献传递
飞越心灵的高地——解读西川《鹰的话语》中的意象世界被引量:1
2011年
《鹰的话语》是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他运用大量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的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意象之间具有一致性,透露出诗人关于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等方面的独特观照———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真实和存在的灵的感悟,命运的神秘不可捉摸,人类自身的价值应当由自我去建立。
黄明吴晓川
关键词:意象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的四种视角
2010年
复旦学者曹晋指出'‘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乃是引领学术前沿的研究门类。'(1)在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中,女性主义电视批评起步较晚。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影视研究的觉醒和成熟,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吴晓川蒋忠波
关键词:女性电影西方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电影批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霸权
兰波诗歌的感官化与象征化探微被引量:1
2013年
在兰波诗歌丰富的感官表达里,潜藏着一个隐蔽的世界。在诗人自由的灵魂于肉体与世界之间的轻盈穿梭中,这个隐蔽的世界的大门被徐徐开启。兰波诗歌的感官化与象征化,成为其创作中现实与梦幻、生命与灵魂、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连接的脐带。那些建立在诗人感官基础上的直觉和幻想,不仅是一种感性的观照和表达,而且还包含了生命的理智对世界本质的觉察。"通灵者"兰波用他的诗歌唤醒了人们异常鲜活的感官体验,也为人们揭示了人的自由生命的本真。
吴晓川
关键词:诗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