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小脑
  • 7篇皮层
  • 7篇脑皮层
  • 6篇小脑皮层
  • 4篇诱发电位
  • 4篇痛反应
  • 4篇慢痛
  • 3篇C类纤维
  • 2篇电刺激
  • 2篇电刺激小脑
  • 2篇电反应
  • 2篇电针
  • 2篇隐神经
  • 2篇浦肯野细胞
  • 2篇细胞
  • 2篇大脑
  • 1篇电刺激小脑顶...
  • 1篇肾上腺素
  • 1篇肾上腺素能
  • 1篇肾上腺素能受...

机构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吴杰
  • 10篇陈培熹
  • 1篇陈助华
  • 1篇黑子清
  • 1篇王家萍
  • 1篇陈秉学

传媒

  • 3篇针刺研究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4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脑与痛觉有关吗?被引量:6
1991年
小脑接受伤害性传入信息,并与中枢痛和镇痛有关结构发生纤维联系。近年来,关于C类神经纤维传入诱发小脑皮层电反应的研究结果提示,小脑可能参与痛觉的产生和调制。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小脑痛觉
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大脑皮质慢痛反应的影响
1992年
实验用猫,在氯醛糖麻醉和三碘季铵酚制动下进行。以选择性刺激C类神经纤维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可明显抑制大脑皮质的慢痛反应;刺激齿状核和刺激隐神经C类纤维的时间间隔缩短,抑制程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刺激齿状核的强度增加,抑制程度也增大。提示小脑齿状核可能参与大脑皮质慢痛反应的调制。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小脑齿状核大脑皮质电刺激慢痛
体感皮层下行冲动与C类纤维传入在小脑皮层的相互影响
1990年
实验用猫,在氯醛糖麻醉和三碘季铵酚制动下进行。电刺激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和隐神经C类纤维时,在小脑皮层分别出现两个诱发电位:峰潜伏期为9.9±1.6ms的SⅠ-CEP和潜伏期为140.6±10.8ms的(C-CEP)。当SⅠ-CEP在C-CEP前出现时,C-CEP受到明显抑制,并与两者出现的时间间隔有关和刺激SⅠ区的强度相关;当SⅠ-CEP与C-CEP同时出现时,两者复合易化;当SⅠ-CEP在C-CEP后出现时,SⅠ-CEP受到轻度抑制。结果表明:体感皮层下行冲动与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冲动在小脑皮层可以相互影响。一般是先出现的抑制后出现的,两者出现的时间间隔越短,抑制越强,两者同时出现则复合易化。体感皮层下行冲动对C-CEP的抑制比C类纤维传入冲动对SⅠ-CEP的抑制强,提示体感皮层可能参与调制小脑皮层对C类纤维传入的反应。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体感皮层小脑皮层诱发电位
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脊髓抗伤害效应被引量:7
1996年
外周神经C类纤维传入皮层的诱发电位(C-CEP)被认为是慢痛反应的一项指标。Dexmedetomidine(MPV-1440)是一种新的高度选择性中枢性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中枢镇静、镇痛作用。本实验以猫的C类纤维传入脊髓诱发电位(C-surface spinal potential,C-SSP)为观察指标,应用MPV-1440引起脊髓中枢α_2受体效应,探讨其对C-SSP的抑制作用及其脊髓镇痛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用家猫38只,体重1.5~2.5kg,雌雄不分。1%氯醛糖80mg/kg静脉注射麻醉动物,气管切开作插管。
黑子清陈秉学吴杰
关键词:静脉麻醉受体激动剂
刺激隐神经中C类纤维诱发的小脑浦肯野细胞简单锋电位反应
1992年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猫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锋电位(PC-SS)。在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图中,PC-SS自发放电无明显波峰;弱刺激隐神经只引起A类纤维传入时,PC-SS出现A类诱发放电反应(A-CED),它包括潜伏期为16.7±0.9ms的早反应和270.8±12.8ms的晚反应。用极化电流选择性阻滞A类纤维传导后,强刺激只引起C类纤维单独传入时,出现潜伏期为142.4±4.3ms的C类诱发反应(C-CED)。强刺激同时引起A类和C类纤维传入时,只出现A-CED而不出现C-CED。按标准化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PC-SS自发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高峰型,最大能量峰值平均为15.7±4.7×10^(-3),峰频为4.07±1.67Hz;刺激A类纤维使峰值增大,而刺激C类纤维却使峰值减小。另一类为低峰型,峰值为8.4±1.4×10^(-3),峰频为3.67±2.90Hz。刺激A类和C类纤维均使峰值增大,前者增大更多,但峰频均无显著性变化。上述结果表明,C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浦肯野细胞,引起特异的PC-SS放电反应。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
电针对猫小脑皮层慢痛反应的影响
1989年
我们曾报道,隐神经 C 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皮层,引起特异的诱发电位(C-CEP)。其易被镇痛剂吗啡抑制,可以反映慢痛。本文进一步从小脑皮层 C-CEP 作为慢痛反应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其影响,以探讨小脑皮层与电针抑制慢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猫,体重1.5~3.0kg,雌雄不限。静脉注射1%氯醛糖(80mg/kg)麻醉。气管插管后将猫头固定在脑定位仪上。开颅,暴露小脑皮层,在左侧蚓Ⅵ小叶表面安放单极银球电极引导诱发电位,参照电极置于前额皮下,动物接地。小脑皮层表面复盖38℃石蜡油。分离右侧隐神经,在外周端结扎并剪断之,于近中段分别放置铂丝双极刺激电极、Ag-Ag(?)l 阻断电极和记录电极,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电针脑皮层痛反应
刺激小脑顶核对C类纤维传入诱发大脑皮层电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1993年
采用极化电流阻断技术、选择性引起猫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在大脑皮层体感Ⅰ区记录平均诱发电位(C-CEP),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C-CEP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明显抑制C-CEP;静脉注射赛庚啶或纳洛酮均可以明显减弱FN对C-CEP的抑制作用,提示FN可以抑制大脑皮层慢痛反应;5-羟色胺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可能参与FN抑制C-CEP的作用。
王家萍陈助华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大脑皮层阻断技术痛反应
猫小脑皮层的慢痛反应
1989年
本文进一步观察,选择性C类纤维传入能否到达小脑皮层引起特异的诱发电位,吗啡和纳洛酮对其影响。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小脑皮层痛反应诱发电位C类纤维纳洛酮
电针对小脑皮层慢痛反应的影响
1989年
本文以C类神经纤维传入引起的小脑皮层平均诱发电位作为慢痛反应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其影响,以探讨小脑皮层与电针抑制慢痛的关系。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小脑皮层电针痛反应诱发电位足三里穴慢痛
C类神经纤维传入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间隔的影响:简单锋电位间隔变化
1992年
用数学随机点过程理论和信号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31个小脑浦肯野细胞(PC)放电简单锋电位(SS)的时间间隔特征,并观察刺激C类和A类纤维对其影响。按标准化间隔直方图的短间隔分布峰值(pdf)可将PC-SS分为低峰组(n=14)和高峰组(n=17),刺激C类纤维后,前者Pdf值变化不显著,峰斜率(λ值)明显减小;后者Pdf值明显减小,λ值变化不显著。刺激A类纤维后,低峰组Pdf值增加、λ值减小,高峰组无显著性变化。表明C类和A类纤维传入均可影响PC-SS短间隔分布,但作用不同。联合间隔分布图显示PC-SS较集中于短一短部分,连续短间隔数目较多。刺激C类纤维后联合间隔分布图趋于弥散,连续短间隔数目减小;而刺激A类纤维后无明显影响。表明C类纤维传入可影响PC-SS放电前后间隔的关系,而A类纤维传入无此影响。刺激C类纤维后PC-SS放电间隔均值增大,长间隔均值亦增大,但短间隔均值变化不显著,提示C类纤维传入主要通过长间隔引起间隔均值增大;刺激A类纤维后影响不明显。
吴杰陈培熹
关键词:浦肯野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