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欣瑞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夜来
  • 1篇人性
  • 1篇社戏
  • 1篇碎片化
  • 1篇网络时代
  • 1篇网络文学
  • 1篇文本
  • 1篇文本生产
  • 1篇文学
  • 1篇乡愁
  • 1篇理想人性
  • 1篇精神家园
  • 1篇绝望
  • 1篇空心人
  • 1篇后网络时代
  • 1篇家园
  • 1篇故乡
  • 1篇归梦
  • 1篇《社戏》
  • 1篇《故乡》

机构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周欣瑞

传媒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谁动了我的精神家园——再谈80后的后网络时代体验
2011年
曾经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化对精英文化的祛魅,能让网络原创文学变成一种纯粹而自由的表达,变成一种先锋意见的发声和呐喊,能对抗甚至打破传统文学的趣味霸权,但是,网络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一般,任由其发展,它的负面力量几乎和正面力量同样强大,在各种声音越来越大的今天,曾经见证了新生的阵痛和成长的创痛的精神家园,如今似乎无从寻找了。
周欣瑞
关键词:80后网络文学文本生产碎片化精神家园
空心人的行走——解读鲁迅《野草·希望》中希望与绝望的对比结构意义
2009年
鲁迅写作《希望》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年轻而野蛮的新世界、早朽而黯淡的旧精神,交织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和绝望的矛盾成为此后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这是对于希望与绝望的双向否定和推倒,是毁灭后的重建,将一切回归混沌的"无物之阵",再从终极的迷惑和挫败中找寻不死。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作者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自有其不凡的意义。
周欣瑞
夜来归梦桃源里——看《社戏》、《故乡》中的乡愁叙述
2010年
我们常常说,鲁迅先生是斗士型作家,由此认为他的文字和感情都"生、冷、硬"。其实不然,鲁迅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母爱方面的童年创伤,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中,仍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特别是《故乡》和《社戏》,显现出相当深厚的悲悯心。在《呐喊》小说集里,也有许多篇章是以故乡生活为题材,但大部分篇章中,故乡是灰暗的、萧瑟的、充满死气的,没有一丝朗照,独《故乡》和《社戏》中的童年故乡显得美丽、宁静、祥和、神异,充满了梦幻的色彩。鲁迅把自己的乡愁灌注于笔下的诗性故乡中,从诗性的童年故乡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对抗生存的痛苦感,焦虑感。
周欣瑞
关键词:《社戏》《故乡》乡愁理想人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