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笙珩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静脉
  • 5篇室间隔
  • 4篇右室
  • 4篇右室流出道
  • 4篇起搏
  • 4篇流出道
  • 3篇电隔离
  • 3篇心尖
  • 3篇心尖部
  • 3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病
  • 3篇心血管病学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病学
  • 3篇右室心尖部
  • 3篇腔静脉
  • 3篇尖部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周笙珩
  • 9篇陈润芬
  • 9篇黄定九
  • 8篇毛家亮
  • 6篇章隆泉
  • 5篇何奔
  • 4篇张彦周
  • 4篇刘辉
  • 4篇康瑜
  • 4篇顾达兵
  • 4篇徐俊
  • 4篇罗杰
  • 4篇张琪
  • 3篇郝静
  • 3篇周玮
  • 2篇张琪
  • 1篇金艳
  • 1篇幺天保
  • 1篇姜萌
  • 1篇熊三军

传媒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电图与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心电图(ECG)分析,探讨QRS波群主波方向与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方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92例,全部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中在X线透视后前位(AP)及左前斜位(LAO)40°下确定导线的位置,术后记录患者的ECG(起搏状态下),观察12标准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尤其是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并分别统计它们的百分比。结果92例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I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83例(90%),负向仅为6例。26例高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25例(96%),仅1例负向:66例低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52例,7例QRS波方向负向,7例QRS波方向正负双向.结论RVOT室间隔起搏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均以向上为主,有助于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
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室间隔右室流出道波群后前位
犬腔静脉的电生理特性及组织学特点被引量:5
2002年
罗杰黄定九陈润芬徐俊周笙珩周玮顾达兵
关键词:腔静脉电生理特性组织学特点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心理障碍识别及治疗
目的结合1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出现的心理障碍,研究探讨其临床识别及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的转归。方法1例男性67岁患者,因"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良、室性心动过速伴晕厥",植入ICD。植入术后半年随访...
毛家亮张彦周何奔刘辉张琪章隆泉康瑜周笙珩黄定九陈润芬
文献传递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vs1.3±0.5次,7.9±5.2minvs5.4±4.4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Vvs0.5±0.25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Ωvs668±168.03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
678例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讨论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选择对手术过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以来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比较选择不同静脉入路所需曝光百分比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共入选678例。腋静脉入路需曝光者最多,其次为双径路者,锁骨下静脉及颈外静脉入路最少。头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成功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不同入路并发症相似。结论除传统的头静脉外,包括腋静脉在内的不同导线入路均是可选择的途径,术前及术中明确靶血管解剖结构是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
张琪姜萌金艳周笙珩章隆泉毛家亮何奔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腔起搏器腋静脉头静脉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郝静毛家亮张琪章隆泉刘辉康瑜周笙珩何奔张彦周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室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右室流出道波群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39-92岁,平均为(72±13)岁。随机分为两组,5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导线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分别(1.7±1.3)次、(7.9±5.2) min,被动电极组分别为(1.3±0.5)次、(5.4±4.4)min,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达到理想起搏阈值(0.3-10.0 V),平均为(0.596±0.271)V,但比被动电极组高0.143 v;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比被动电极组小243Ω(P<0.05),两组感知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1个月,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与起搏器植入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动电极组中1例在术后1个月时起搏阈值升高至5 V,两组的起搏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应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部起搏,不增加手术时间和难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推广。
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室间隔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
腔静脉作为研究大静脉电隔离作用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研究腔静脉的电生理特性和组织学特点看其是否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电隔离作用的简便易行的模型。选择1 0只杂种犬为研究对象 ,记录犬腔静脉的电活动 ,在距腔静脉 心房交界处 2cm和 1cm的部位行电生理检查 ;检查后分别取腔静脉 心房交界处、距交界处 2cm和 1cm的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①犬上腔静脉内均可记录到A波 ,在距上腔静脉 心房交界处 2cm部位起搏能夺获心房 ;只有 2 0 %的下腔静脉在距下腔静脉 心房交界处 1cm可记录到A波 ,起搏能夺获心房。②组织学检查显示腔静脉近心端的中膜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所构成 ,形成环行结构 ,心肌纤维在上腔静脉的延伸约 2~ 3cm ,在下腔静脉则为 1cm左右 ,然后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腔静脉内能记录到A波 ,起搏能夺获心房 ,组织学结构类似肺静脉的心肌袖结构。所以 ,腔静脉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电隔离作用的模型 。
罗杰黄定九陈润芬徐俊周笙珩周玮顾达兵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腔静脉肺静脉电隔离心肌袖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室间隔时的损伤电流初步观察
目的希望在损伤电流的观察上找出一个简易实用的标准,来帮助国内大量准备采用多部位起搏的医师尤其是初学者更安全有效地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减少脱位率,提高植入技术。方法本院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0例。5076主动固定电
熊三军周笙珩毛家亮
文献传递
经球囊导管超声消融腔静脉的电隔离作用
2001年
罗杰黄定九陈润芬徐俊顾达兵周笙珩陈菲扬
关键词:心房颤动腔静脉电隔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