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壮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声学
  • 2篇渔业
  • 2篇生物量
  • 2篇水管
  • 2篇排水
  • 2篇排水管
  • 2篇物量
  • 2篇西南部
  • 2篇吸气
  • 2篇南沙群岛
  • 2篇空腔
  • 2篇集水
  • 2篇海域
  • 2篇风扇
  • 2篇储水
  • 1篇优势种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群落
  • 1篇渔业生物
  • 1篇渔业生物学

机构

  • 6篇大连海洋大学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集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作者

  • 9篇姚壮
  • 4篇刘世刚
  • 3篇李渊
  • 3篇林龙山
  • 3篇张俊
  • 3篇陈国宝
  • 3篇郭禹
  • 3篇汤勇
  • 2篇王刚
  • 2篇张振龙
  • 2篇宋普庆
  • 2篇夏海南
  • 2篇张然
  • 2篇邢旭峰
  • 2篇张立
  • 2篇张静
  • 1篇晏磊
  • 1篇高天翔
  • 1篇张鹏
  • 1篇邱永松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南海鸢乌贼水声学测量和评估相关技术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利用双频(38 kHz、120 kHz)Simrad EK60和频率分别为70 kHz和120 kHz的2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3年获得的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声学调查资料,对鸢乌贼的目标强度(TS)和空间分布、浮游动物的干扰、频差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灯光罩网取样对鸢乌贼TS进行现场测量是可行途径;自然条件下鸢乌贼声学映像不明显,光诱条件下鸢乌贼开始聚集,22:00前主要分布于10~50m和55~80m水层,22:00后主要分布于10~35m、50~75m和115~155m水层;浮游动物和深海鱼类是鸢乌贼声学探测的重要干扰,尤其是夜间,设置积分阈要考虑不同时间段的影响;频差技术是鸢乌贼声学映像鉴别的重要方法,应深入研究。
张俊陈作志陈国宝邱永松刘世刚姚壮
关键词:鸢乌贼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最靠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岛;南沙群岛海区南起3°57′N,北至11°55′N,西起103°30′E,东至117°50′E,由众多礁、滩、岛屿等组成,为典型的热带海域。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共开展了春秋2个航次的调查;根据该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357种,隶属于27目108科219属,其中暖水性鱼类327种,暖温性鱼类30种。优势种鱼类(IRI>500)有菲律宾尖牙鲈(Synagrops philippinensis)、土佐副眶棘鲈(Parascolopsis tosensis)、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等5种,多为中小型鱼类,且季节间变化较大。分析多样性指数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较大(3.05~4.20),两季间变化最为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秋两季间变动范围较小(2.31~2.69);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间基本保持一致(0.69~0.70);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低于春季,而且两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结构都偏离平衡状态;同时分析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春秋两季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群落主要以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r选择物种为主,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鱼类的洄游、不同适温性鱼类的迁入迁出以及繁殖群体的补充、个体生长、捕捞等都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因素。
王良明李渊张静宋普庆宋普庆张然张立姚壮
关键词:鱼类
大连周边近岸典型海域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于2013年5月利用带宽为20 Hz^100 k Hz的水听器测量系统对大连市周边近岸海域的大黑石、付家庄、星海湾、塔河湾、海之韵5个典型站位的水下噪声进行了测量,获取各站点海洋环境噪声数据以及风速、海况等环境要素,然后进行噪声平均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的计算和20 Hz^100 k Hz带宽的噪声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付家庄、星海湾海区噪声平均声压级分别为126.58、123.39 d B(以1μPa为参考声压,下同),船舶航行、近岸工程建设等人为噪声是该海区的主要噪声源;大黑石、塔河湾海域的海洋噪声较低,平均声压级分别为115.66、122.17 d B,潮汐和风浪等自然噪声是该海域的主要海洋噪声源;货运港口及航道附近的海之韵海域平均声压级最高,为132.53 d B,船舶航行等为主要噪声源。总体上,大连周边近岸海域海洋噪声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在港口航道、海洋工程等区域显示了较高的噪声水平,而地处渤海的养殖海域噪声最低。本次测量的平均声压级处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听力范围之内,但因声压级相对较低,对当地海水养殖业和海洋哺乳动物应该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姚壮张飞成姚智慧刘世刚郭禹汤勇
关键词:海洋环境噪声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2013-09利用船载Simrad EK60科学鱼探仪(38kHz)对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变水层拖网采样分析了其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南海深海存在2个明显的声学散射层,特征深度分别为0-100m和350-700m,并且2个散射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其随时间变化情况为:16∶00-19∶00,350-700m散射层中的部分生物逐渐向上移动到0-100m散射层;04∶00-07∶00,这部分上升的生物又逐渐移回至350-700m散射层。变水层拖网采样结果发现,白天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数量较少,夜间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较多,验证了声学映像所检测到的2个散射层间确实存在昼夜移动的现象。
刘世刚汤勇陈国宝张俊姚壮郭禹刘华波
基于小型声学标记的花尾胡椒鲷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2014年11月在实验池(70 m×70 m×4 m)内,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跟踪技术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进行持续5 d的跟踪研究,对其昼夜活动轨迹与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花尾胡椒鲷在放养前期主要分布于中间水层,深度变化幅度较大,约有2 m,后期集中在中上层游动且深度变化较小;水平方向具有以实验池中部为基准向四周分散游动的规律;从三维空间分布来看,花尾胡椒鲷更适应于活动在实验池中部小范围水域;其夜间游泳速度较白天游速大且波动明显。通过对花尾胡椒鲷的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旨在为其增殖放流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郭禹汤勇赵文武陈国宝刘世刚姚壮张俊刘华波
关键词:花尾胡椒鲷
空气取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设置有空腔(2),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开口(3),开口(3)处设置有吸气风扇(4),吸气风扇(4)下方的空腔(2)内纵向设置有集水板(5),壳...
夏海南邢旭峰王刚张振龙姚壮
文献传递
空气取水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设置有空腔(2),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开口(3),开口(3)处设置有吸气风扇(4),吸气风扇(4)下方的空腔(2)内纵向设置有集水板(5),壳体(...
夏海南邢旭峰王刚张振龙姚壮
文献传递
南海中南部主要经济种类渔业资源声学评估被引量:13
2016年
2012年9~10月(秋季)和2013年3~4月(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对南海中南部(5°00'N^16°00'N)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通过分析渔业声学数据,并结合渔业资源采样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鲭科(鲣Katsuwonus pelamis、圆舵鲣Auxis rochei、扁舵鲣Auxis thazard)、鲹科(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等)和金枪鱼属(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4类大宗经济鱼类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做了初步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秋季调查海域上述4类经济种类的资源尾数依次为3.67×10^(10)、2.28×10~9、8.78×10~9、0.80×10~9 ind,合计为4.86×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07×10~6、8.62×10~5、1.78×10~5、2.70×10~5t,合计为3.38×10~6t。2013年春季的资源尾数依次为2.98×10^(10)、1.39×10~9、4.40×10~9、0.65×10~9 ind,合计为3.62×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44×10~6、2.68×10~5、2.44×10~5、1.88×10~5t,合计为3.14×10~6t。秋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10°00'N^16°00'N、110°00'E^118°00'E;春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8°00'N^9°00'N、110°00'E^118°00'E和10°00'N^16°00'N、110°00'E^118°00'E。
张立李渊林龙山姚壮晏磊张鹏
关键词:生物量声学评估渔业资源
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数量分布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进行的春、秋季2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海区的渔获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和生物量密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口海域有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优势种和8种主要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有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1种优势种和14种主要种。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两水域的优势种组成变动显著,发光鲷和尖牙鲈等小型鱼类渔获比例增加,同时经济鱼类如竹荚鱼、蓝圆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个体尺寸有所减小,呈现经济鱼类被小型非经济鱼类取代的趋势。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 587.8kg/km^2和2 289.2kg/km^2,呈现西南部高北部低、秋季高于春季的特点。
张静张静姚壮林龙山李渊宋普庆张然
关键词:优势种渔业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