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岱虹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被引量:26
- 2014年
- 社会治理提倡治理主体的多样化,以期共同达成善治的最佳状态。大学生志愿者是当前及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分析治理理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契合入手,具体阐述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可能,有利于从内生与外生机制两大方面共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 刘海春姚岱虹
- 关键词:社会治理大学生志愿服务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特色探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模式的超越,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通过界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从本质、理论基础和发展标准解析其特征,并从层次化目标、队伍建设和法治化方面探究其发展趋势,努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 姚岱虹
-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
- 浅析意识形态生活化与非意识形态规范化
- 2018年
- 意识形态生活化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存在为重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非意识形态规范化旨在将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制度化管理及引导。结合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特点,意识形态生活化与非意识形态规范化应遵循一元性与多层性、理性与感性以及显性与隐性的原则。
- 姚岱虹
- 关键词:意识形态生活化
- 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可能被引量:1
- 2016年
- 高校辅导员大多深陷"事务陷阱",如何将教育内容贯穿在现有的事务性工作中,如何协调学生主体与辅导员主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主体共同发展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关键。探讨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可能,首先厘清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阐述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理论契合,再者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错位现象,最后在主体间性理论框架下,从生活世界、理解对话与实践交往三个方面探寻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 姚岱虹
-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辅导员教育者服务者
- 后现代知识状态对教师教育观的影响与启发——基于《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解读
- 2021年
- 后现代知识状态下,知识的合法化面临了危机,呈现非合法化状态,从属于思辨哲学的大学机制出现了危机,也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非合法状态下,知识外在化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知识权力化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跨学科产生的招数导致教师个体的式微。从非合法化到合法化误构,探寻后现代知识状态教师教育的可能路径。
- 姚岱虹
- 关键词:合法化教师教育观
- 共青团组织力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 2023年
- 组织力是共青团力求自身内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外部有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的能力,是共青团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共青团组织力不断提升,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成型构建期、持续巩固期和改革提升期。共青团百年组织力变迁的重要启示是必须以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团的组织力提升的紧迫感;以系统观念汇聚政治领导力、组织凝聚力、工作执行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以自我革命精神把握好团与青年的关系、团与社会的关系和团的内部关系,切实全面提升团的组织力建设。
- 柯佳佳姚岱虹
-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力历史变迁
- 论党的宗旨的理论源泉被引量:1
- 2014年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干群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明析群众概念,探索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明确提出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进一步追溯党的宗旨的理论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西方哲学的人本思想为其两个理论原点,但党的宗旨超越并扬弃了民本与人本思想,更加坚定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刘海春姚岱虹
- 关键词:群众路线民本思想人本思想扬弃
- 芬兰德育方法及启示
- 2021年
- 芬兰德育方法以其历史文化传统、综合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为支撑,构建了文化传递法、社会行动法和学科横贯法等德育方法,共同促进芬兰道德教育的发展。启示我国的学校德育应努力挖掘汲取传统优秀德育资源,注重将德育化无形于有形,重视学科横贯融入德育元素,在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中提升德育效果。
- 姚岱虹
-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方法
- 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情况及思考——基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文本阅读
- 2019年
- 从1949年到1960年间,苏联专家陆续到中国进行支援性工作,他们来华工作人数呈现阶段性、工作范围广泛性、影响深远性等特点,这段历史折射了中苏关系的曲折变化。通过阐述苏联专家在华工作这段历史特点以及这期间中苏双方各自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说,苏联专家对中国建国初期各行各业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苏联援华问题值得思考与探究。
- 姚岱虹
- 关键词:苏联专家民族利己主义国际主义
- 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
- 2012年
- 认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形式复杂、批判性不足、生活化程度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未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并不明显。直面当前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应该努力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以及意识形态生活化措施。
- 姚岱虹
-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