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懿函

作品数:31 被引量:17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生态
  • 8篇污染
  • 7篇生态环境
  • 6篇植物组合
  • 6篇生态环境工程
  • 5篇环评
  • 4篇园区
  • 4篇生态浮床
  • 4篇生态恢复
  • 4篇生态恢复工程
  • 4篇水体
  • 4篇污染水
  • 4篇污染水体
  • 4篇规划环评
  • 4篇浮床
  • 3篇生态修复
  • 3篇互花米草
  • 3篇环境影响
  • 3篇环境影响评价
  • 3篇管控

机构

  • 19篇中国环境科学...
  • 12篇南京大学
  • 2篇三峡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31篇姚懿函
  • 15篇李小敏
  • 12篇赵玉婷
  • 11篇安树青
  • 9篇王玉
  • 9篇许亚宣
  • 8篇徐德琳
  • 8篇贾晓波
  • 8篇董林艳
  • 6篇姚志刚
  • 4篇刘福德
  • 4篇欧阳琰
  • 4篇李林子
  • 3篇孔维静
  • 3篇张远
  • 3篇邹广迅
  • 2篇夏会娟
  • 2篇张文丽
  • 2篇清华
  • 1篇何军

传媒

  • 6篇环境影响评价
  • 4篇环境工程技术...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环境保护
  • 2篇中国城市林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石化区周围毒害类空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SUMMA罐、活性炭吸附及玻璃纤维滤膜富集3种方式,于2014年12月对西北地区3个代表性炼化生产基地周围环境空气收集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3种方法,对13种典型毒害类物质进行分析,以研究其污染特征和人群健康风险.结果表明,3个石化区周围环境空气中8种毒害类物质普遍检出,检出率超过80%;石化区苯系物、1,3-丁二烯、对二氯苯、苯并[a]芘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8.01~182.75μg·m^(-3)、6.28~7.95μg·m^(-3)、5.53~12.62μg·m^(-3)、7.03~36.08 ng·m^(-3).其中,苯并[a]芘超标最为严重,日均浓度超二级标准限值1.8~13.4倍,苯、甲苯、二甲苯也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3个石化区苯并[a]芘、1,3-丁二烯非致癌健康风险均已超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兰州石化区周围人群遭受苯的非致癌不良影响风险也较高.与此同时,苯、乙苯、苯乙烯、1,3-丁二烯、对二氯苯、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均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其中苯、1,3-丁二烯、对二氯苯的致癌风险最为显著.
许亚宣李小敏于华通董林艳赵玉婷姚懿函邹广迅张新民
关键词:污染特征健康风险评价致癌风险
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6
2010年
通过对江苏海岸带近13a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分析,得出:连云港海岸带以耕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占81%,海岸带开发程度高;斑块个数增加,景观破碎化增大。盐城以耕地、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为主,占77.45%,开发程度中等;耕地、水库坑塘等人工景观面积增大,适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面积减少。南通海岸带以耕地和滩涂为主,占88.93%,但两者的面积都在下降;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人口增长的压力、政府政策的导向与社会经济的驱动是江苏沿海三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密度增加了13.8%,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7.7倍,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海岸带破碎明显;盐城海岸带人均GDP增加了4倍,经济利益的驱使,使盐城丧失大面积的草地,海岸湿地遭到破坏;南通海岸带人口密度减小了2.0%,人均GDP增加了5.3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海岸带干扰较小,海岸带景观破碎度较低。
王玉贾晓波张文广方淑波姚懿函安树青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海岸带
辽河保护区河岸农田撂荒恢复初期植物物种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样线法对辽河保护区河岸农田撂荒恢复3年后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物种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8个样点共采集到51种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共49种,占总物种数的96%;51种植物隶属于21科46属,其中菊科和禾本科物种数最多,单属科、单种科和单种属在植物物种组成中占比例较大,高频度且高盖度出现的物种少;小飞蓬和茵陈蒿为撂荒恢复初期植物群落的先锋物种,出现的频度最高;草本植物的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优势;生活型以1年生植物为主,且杂草在草本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河岸农田撂荒恢复初期物种组成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河流对物种的影响在早期表现不明显;物种多样性自上游向下游呈降低趋势,环境影响因子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和距河口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与距交汇处距离和河道蜿蜒度呈显著负相关,而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两岸堤距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夏会娟张远张文丽孔维静姚懿函
关键词:河岸带物种多样性
竹排式生态浮床的制作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湖泊、河道等重污染水体的生态恢复工程。该发明由三部分组成:竹排式浮床构件、水下固定装置和浮床框内基质与植物组合。其中竹排式浮床构件由下至上共四层:由毛竹排列而成的竹排层;透水土工布...
安树青姚懿函姚志刚徐德琳王玉贾晓波刘福德
文献传递
长三角工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被引量:5
2018年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梳理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实际发展现状,总结出了目前区域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土地开发粗放、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化工布局与人居环境存在冲突,整体规范化发展不足及个别开发模式下存在管理漏洞等问题,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提出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实体开发边界,加强工业用地挖潜提升,调优调绿区域化工石化产业,解决人居环境安全隐患,加强园区专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等对策和建议。
赵玉婷董林艳李小敏许亚宣姚懿函李亚飞
关键词:工业园区
高效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2008年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设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它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其构建技术是重要的水污染处理共性技术。目前,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库塘以及湖滨带的重建与恢复以及水污染处理。在这些领域中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见人工湿地一定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已经在部分环节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我国不同区域,尤其是太湖流域的推广使用。
欧阳琰周长芳顾惠忠马东跃姜昊徐德琳胡凤琴姚懿函安树青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污染处理土壤-植物湿地系统共性技术发展潜力
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特征及优先控制策略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以PM_(2.5)、O_3为特征的大气复合型污染形势严峻。局部地区化工园区与居民区长期毗邻,存在较大的人群健康风险。VOCs管控成为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热点。针对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安全得到保障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区域VOCs污染排放特征,评估了VOCs排放对大气复合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的贡献,从总量减排、优先控制物质、优先控制区等方面着手,研究提出区域VOCs优先控制策略。
董林艳赵玉婷许亚宣邹广讯姚懿函李小敏
关键词:VOCS大气复合污染
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4年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成果应用体系,推动成果广泛应用、落地见效,是保持制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系统辨识成果体系特征的基础上,立足制度建设新阶段应用要求,提出了应用体系框架,全面分析了成果应用前景;结合地方应用实践,分析了应用范围有待拓展、应用机制有待完善、成果本身有待优化、智能应用有待挖掘等不足,并提出了扩大引导宣传、完善制度保障、优化成果内容、强化平台支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姚懿函李小敏李亚飞赵果詹丽雯许亚宣
河道生态修复的前沿领域被引量:10
2008年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的特征与前沿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努力方向。
徐德琳邓自发欧阳琰马东跃顾惠忠王玉姚懿函安树青
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管控纳入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探索和实证研究
202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已成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减污降碳源头防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重点围绕协同减污降碳优化规划方案这一关键问题,探索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温室气体评价的技术方法,并以某石化园区为例开展了实践探索。为了在环评中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从两方面探索评价技术方法:一是温室气体与大气耦合评价方法,开展温室气体评价重点排放设施能效分析,结合大气评价中空气质量目标改善要求和初步模拟预测结果,联合提出淘汰高耗低效热源设施、分阶段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的规划调整建议;二是研究创新温室气体评价和循环经济分析紧密结合的环评方法,遵循化工园区协同、合作、共享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降碳、能效提升降碳为目标,充分发挥化工园区碳固定、碳消纳的天然优势,促进园区内产业链协同。实证研究表明:①通过全面识别园区减污和降碳的关键环节,以“提效-控煤”为主线,温室气体评价与大气评价联合提出热源点整合方案;聚焦园区CO_(2)资源化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推动两家企业6套装置实施CO_(2)回收,并实施聚碳酸酯、碳酸乙烯酯等CO_(2)产业链利用项目,将零散企业余热资源统一纳网,实现余热余压利用,很好地验证了前述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温室气体评价对能源规划方案和产业循环经济方案的优化调整作用。②基于现行产业园区环评的评价技术流程,采用全过程纳入模式,提出了温室气体全过程评价技术框架,即现状评价“挖潜力”、规划分析“融理念”、影响识别“定目标”、影响评
许亚宣李小敏李亚飞詹丽雯赵果姚懿函李林子
关键词: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产业园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