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丽芳

作品数:5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2篇水稳性
  • 2篇速效
  • 2篇速效氮
  • 2篇土壤碳
  • 2篇团聚体
  • 2篇坡地
  • 2篇侵蚀坡地
  • 1篇地形信息
  • 1篇信息提取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增碳
  • 1篇水分
  • 1篇水稳性团聚体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含量
  • 1篇土壤呼吸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孙丽芳
  • 4篇李勇
  • 3篇张晴雯
  • 2篇何福红
  • 2篇李嵘
  • 1篇白玲玉
  • 1篇于寒青
  • 1篇李俊杰
  • 1篇李璐
  • 1篇金发会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植被恢复对侵蚀坡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为了评价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对放牧和不同植被类型互作的反应,选择四川省西昌市西溪乡牛郎村马家松坡放牧丘陵坡地,分别在坡顶、上、中、下部各层采集有乔木(桉树)、灌木(米油枝)、草本3种类型植被覆盖以及无植被覆盖的0—5 cm表层土壤,测定分析了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含量。结果表明,植被对改善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米油枝>草本植物>桉树。米油枝、草本植物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桉树改善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的作用则比较小。不同坡位对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容重变化为:米油枝下土壤<桉树下土壤<草地<裸地。米油枝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而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对放牧的反应不同。放牧显著降低了桉树林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含量,对米油枝和草本植物覆被下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不显著。
孙丽芳李勇张晴雯何福红李嵘
关键词:植被恢复放牧速效氮表层土壤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植被是控制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子,在侵蚀陡坡耕地上进行自然或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改善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按照黄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选择陕西省由北到南的神木、绥德、延安、吴旗、宜川为研究采样区域,对不同类型植被及其恢复...
孙丽芳
关键词:植被恢复全氮速效氮团聚体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侵蚀坡地土壤呼吸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Li-8100红外气体分析仪和137Cs示踪技术测定了黄土高原侵蚀撂荒坡地不同侵蚀坡位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在没有侵蚀的坡顶部与坡下部土壤堆积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坡顶部与坡中部轻度侵蚀区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对两个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分析表明:不同侵蚀坡位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曲线形式相同,为"单峰"曲线;5 cm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作用随土壤含水量减小而减小;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日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含水量,二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43,0.050,0.042),坡顶、坡中、坡下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91、0.878、0.892;日均5 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无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探讨黄土高原侵蚀土壤有机碳循环具有一定作用。
李嵘李勇李俊杰孙丽芳张晴雯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水分侵蚀坡地
基于GPS不同测量间距的DEM地形信息提取沟蚀参数对比被引量:17
2006年
GPS技术正在成为一种快速高效研究沟蚀发生演变的手段。但由于GPS测量间距的影响,从建立的不同尺度DEM上获取的地形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沟蚀研究的准确性。本文以长江上游西昌地区马家松坡小流域作为试验样区,利用RTK-GPS技术,按测量间距3,5,10 m和20 m等4种空间尺度对小流域的地形进行测量,基于A rcG IS 8.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相关尺度的栅格DEM,提取地面坡度、剖面曲率以及沟壑密度等地形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量间距的增加,从DEM上提取地面平均坡度、平均剖面曲率和沟壑密度均呈显著线性递减趋势,5 m的测量间距是长江上游地区描述地形的理想尺度,可以满足研究冲沟和切沟的需要,而3 m及3 m以下的测量间距适用于细沟、浅沟的研究需要。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应用GPS技术,实现高精度快速确定地表沟蚀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何福红李勇张晴雯李璐孙丽芳白玲玉
关键词:DEM地形信息沟蚀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被引量:27
2012年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2 mm和2~0.25 mm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2 mm和2~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提高了99%~153%和219%~350%,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和沙棘分别使>2 mm和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2 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2 mm和2~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 mm和>2 mm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于寒青李勇金发会孙丽芳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碳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