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宝珍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密度泛函
  • 10篇泛函
  • 9篇密度泛函理论
  • 9篇泛函理论
  • 6篇解离
  • 5篇密度泛函理论...
  • 4篇分子
  • 4篇NO
  • 3篇O
  • 2篇O2
  • 1篇修饰
  • 1篇氧分子
  • 1篇氧化氮
  • 1篇氧化铀
  • 1篇一氧化氮
  • 1篇英文
  • 1篇双分子
  • 1篇小分子
  • 1篇离解
  • 1篇氯气

机构

  • 13篇福州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孙宝珍
  • 11篇陈文凯
  • 7篇王霞
  • 6篇徐香兰
  • 4篇陆春海
  • 3篇李俊篯
  • 1篇刘书红
  • 1篇章永凡
  • 1篇解秀娟
  • 1篇李奕
  • 1篇郭欣
  • 1篇曹梅娟
  • 1篇许莹
  • 1篇郑金德

传媒

  • 3篇无机化学学报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分子催化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和NO在CuCr2O4(100)表面的吸附
<正>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晶体是一类重要的混合金属氧化物,在非金属无机材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在铜尖晶石催化剂中当铜占据四面体空隙时催化活性较高,而在常式尖晶石CuCr2O4中Cu2+有序地占据四面体空隙。研究CO...
徐香兰陈文凯孙宝珍王霞李俊篯
关键词:CONO
文献传递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孙宝珍陈文凯徐香兰
关键词:NO二聚体离解
O2在CuCr2O4(1OO)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具有常式尖晶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Cr2O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催化剂,对加氢反应,甲醇的脱氢反应,CO-NO转化反应,N2O催化解离反应以及CO氧化反应[4-6]都有很好的催化郊果。另一方面,研究O2在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徐香兰王霞孙宝珍李俊篯陈文凯
关键词:O2尖晶石结构密度泛函活化能
文献传递
氧分子在Cu_2O(111)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氧原子和氧分子在完整和存在缺陷的Cu2O(11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配位饱和的CuCSA位,而对于氧分子,则强烈倾向于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CuCUS位。氧分子在含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的优势吸附位为平行吸附于空位上方的桥位。过渡态的计算表明氧分子在缺陷表面的解离是一个活化能很小的放热过程。
孙宝珍陈文凯王霞李奕陆春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解离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氯气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被引量:8
2007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氯气分子在CuCl(111)表面的吸附为解离吸附;单层覆盖度为0.50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氯气分子平行吸附在CuCl(111)表面时最稳定,吸附能最大,达364.5kJ·mol^(-1);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后的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相比,都发生了红移;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氯气分子的电荷转移。氯原子吸附的计算结果显示氯原子以穴位稳定的吸附在CuCl(111)表面。
王霞陈文凯孙宝珍陆春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解离CL2
N2分子在UO(100)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被引量:1
2008年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广义梯度近似(GGA)的VWN-BP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N2在UO(100)表面的吸附.研究表明,N2平行吸附在UO(100)表面穴位为最稳定吸附构型,吸附能为79.0kJ·mol-1.Mulliken布居分析显示,N2获得电子.吸附后,N—N伸缩振动频率发生红移,波数在1770-2143cm-1之间.态密度分析表明,U原子将d、f电子转移至N2的2π轨道.计算所得解离反应的能垒为266.9kJ·mol-1.
郑金德陆春海孙宝珍陈文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2解离
甲醇在CuCl(111)表面吸附和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正>汽车尾气已成为当今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并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而剧增,而推广使用清洁的甲醇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1]。甲醇燃料作为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
王霞徐香兰孙宝珍陈文凯
关键词:甲醇密度泛函理论
文献传递
Cu_2O(111)表面催化反应机制及X(100)(X=C,Si,Ge)表面化学修饰的覆盖度效应的理论研究
研究半导体材料的表界面现象,不仅能够极大促进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而且对于推动表面化学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半导体材料相比,Cu_2O因其线性O-Cu-O键和Wannier-...
孙宝珍
关键词:化学修饰
文献传递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_2O(111)表面上的吸附被引量:12
2006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cm-1,O端时红移330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kJ·mol-1。
孙宝珍陈文凯刘书红曹梅娟陆春海许莹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被引量:4
2007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R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NO吸附在CuCl(111)表面Cu原子上的top位时为稳定的吸附;覆盖度为0.25 mL时吸附比较稳定;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有利,N端吸附时为化学吸附,O端吸附时为物理吸附.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从Cu原子向NO分子的电荷转移,且O端吸附时电荷转移更多.N端吸附和O端吸附时,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均红移,同时O端吸附时红移更多.
王霞邓昭浦孙宝珍徐香兰陈文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