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50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LDLR基因C660X位点突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C660X突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6例作为病例组,同一时期正常体检者83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及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两组的EDTA抗凝血LDLR基因C660X位点突变进行分型。采用因素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易感性的关系。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t=9.446,P<0.001;t=11.644,P<0.001;t=15.050,P<0.001),而H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10.614,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饮酒及阳性家族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12;χ2=29.683,P<0.001)。CC、CA、AA基因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4.2%、17.4%和8.4%,在对照组中分别是94.6%、3.5%和1.9%,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R基因C660X突变位点A/A变异等位基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1,95%CI=1.948-8.635,P<0.01)。结论 LDLR基因C660X(C/A)突变位点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遗传易感有关。 帖彦清 张明明 刘欣 孙海娟 宋光耀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 遗传易感性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R基因第4外显子XspI位点多态性与血清Hs-CRP的关系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第4外显子XspI位点多态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1 25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1 200例健康体检者LDL-R基因第4外显子的XspI酶切位点多态性;按基因型分组,用动态定时散射比浊法检测各基因型Hs-CRP的浓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同时检测各组的血脂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血症组血清HsCRP明显升高,HDL-C降低(P均<0.05);根据LDL-R第4外显子处是否有XspI酶切位点,分为X+X+、X+X-、X-X-3种基因型,X-X-组、X+X-组、X+X+组血清Hs-CRP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型和胆固醇水平是Hs-CR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LDL-R基因X+X+基因型Hs-CRP水平升高,LDL-R基因第4外显子的XspI位点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Hs-CRP水平促进高胆固醇血症。 帖彦清 张明明 张翠改 孙海娟 段瑞生 王超 高伟 杨朝菊 李亚丽 宋光耀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超敏C反应蛋白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R基因XspI位点多态性与血清IL-6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第2外显子Xsp I位点多态性与血清IL-6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73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200例体检健康者LDL-R基因的Xsp I酶切位点多态性;按基因型分组,用ELISA法检测各基因型IL-6的浓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IL-6水平的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组血清IL-6明显升高,HDL-C降低(P均<0.05);基因型分别为X-X-、X+X-、X+X+基因型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LDL-C、IL-6水平依次升高,HDL-C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型和胆固醇水平是影响IL-6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LDL-R基因X+X+基因型可能通过影响IL-6水平促进高胆固醇血症。 张明明 霍丽静 孙海娟 谢霞 周丽霞 帖彦青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白细胞介素-6 LDLR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性研究 张明明 马倩 王俊明 王秋红 郝志华 孙海娟 课题严格选择了大样本3500例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800例健康对照,患者均为首诊和未用过任何药物治疗的患者,避免了药物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用PCR-RFLP法分析揭示了LDL-R基因多态性和CETP基因突变与高...关键词: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CETP基因TaqⅠB位点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qⅠB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汉族人群464例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组)、852例边缘高胆固醇血症(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及1 309例正常血脂(正常对照组)人群CETP基因内含子1的TaqⅠB位点多态性。结果按TaqⅠ酶切位点存在与否分为B1B1、B1B2、B2B2 3种基因型和B1、B2 2种等位基因。高胆固醇血症组较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正常对照组LDL-C、CETP升高,HDL-C降低(P<0.05)。CETP基因TaqⅠB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组和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的B1B1基因型及B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ETP基因TaqⅠB多态性B1B1基因型者血清TC、LDL-C和CETP水平明显高于B1B2基因型和B2B2基因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TP基因TaqⅠB B1B1基因型是高胆固醇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B1B1基因型及B1等位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汉族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之一。 张明明 孙海娟 马倩 王俊明 宋光耀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肿胀麻醉下锐针脂肪抽吸术治疗小腿胫前脂肪垫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应用肿胀麻醉及锐针脂肪抽吸术治疗胫骨前脂肪垫,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4例患者,胫骨前脂肪垫部位肿胀麻醉,以20 ml注射器接直径2 mm锐头吸脂针负压抽吸脂肪组织,术后加压包扎。结果应用锐头吸脂针可以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的部位完成吸脂。早期随访,小腿胫前部外形满意,无血肿、血清肿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长期随访,未见胫前脂肪垫复发。结论以肿胀麻醉及脂肪抽吸术治疗胫骨前脂肪垫,创伤小,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有效。 刘涛 戴帆 于岩 高婕 高翔伟 李兵 孙海娟 赵洁莹 郭辉 李彦荣关键词:肿胀麻醉 脂肪抽吸 LDLR基因P505S位点突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2014年 目的探讨LDLR基因P505S突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确诊的UAP患者562例(男325例,女237例)作为观察组,同一时期正常体检者563例(男342例,女221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并联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两组的EDTA抗凝血LDLR基因P505S位点突变进行分型,按该位点等位基因C和T的出现分为CC、CT、TT基因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UAP易感性的关系。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吸烟、饮酒及阳性家族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C、CT、TT基因型在观察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5.7%、23.8%和10.5%,在对照组中分别是77.8%、19.2%和3.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453,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LDLR基因P505S突变位点T等位基因与UAP的遗传易感性明显相关(OR=7.48,95%CI 4.59-25.17,P〈0.01)。结论 LDLR基因P505S突变位点与UAP患者遗传易感有关。 帖彦清 张明明 刘欣 孙海娟 宋光耀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 遗传易感性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国人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排除载脂蛋白B100基因Q3500R位点突变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后的100例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的12个外显子,进行DNA测序分析,同时选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10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6例发现3处错义突变(D320N、V312F、R319E)、1处框移突变(934delGV312S)、3处同义突变(A305A、Q342Q、K125K)和1处剪接点突变(第2内含子5'剪接位点突变)。结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在以上位点发生的突变可引起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可能与国人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宋光耀 张明明 孙海娟 王俊明 帖彦清 郝志华 马倩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多态性 城市社区体检人群肥胖和超重情况5年前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社区体检人群5年间肥胖、超重的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7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石家庄市社区人群中选取体检者共48 831例,2011年复查同一人群,共纳入46 624例,利用两次体检所得的体质指数(BMI)、血脂水平等体检资料,比较5年间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1年与2007年相比,该人群的BMI、腰围(WC)、血脂、血糖水平、血压及相应的超重患病率、肥胖的患病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50~55岁年龄段的体检人群的BMI、WC、超重患病率及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2007年相同年龄组的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1年石家庄市社区体检人群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与2007年相比均显著升高,应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预防。 张明明 孙海娟 王俊明 高丽君 赵晓云关键词:肥胖 流行病学特征 白芨胶载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2017年 背景:研究发现白芨凝胶可显著促进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肉芽组织、毛细血管的生长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增多和扩张,但其在常温下易分解,影响功效发挥。目的:观察白芨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在40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4组干预,白芨组创面外敷白芨,细胞因子组创面外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液,联合组创面外敷白芨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混合物,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每组换药1次/d,直至创面愈合,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损伤后第3,10天,检测创面愈合率;创面损伤后第7天,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Ⅰ型胶原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创面愈合时间:联合组创面愈合时间比生理盐水组提前了4.5 d(P<0.05),比白芨组提前了3.0 d(P<0.05),比细胞因子组提前了2.8 d(P<0.05);②创面愈合率:联合组创面损伤后第3,10天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余3组(P<0.05);③创面组织各基因及蛋白表达:联合组创面损伤后第7天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基因表达高于其余3组(P<0.05),Ⅰ型胶原基因表达低于其余3组(P<0.05);蛋白检测与基因检测结果一致;④结果表明:白芨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抑制Ⅰ型胶原表达来完成的。 王晓 赵静 杜梦颖 孙海娟 高翔伟 吴冉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伤口愈合 创伤愈合 白芨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重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