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云

作品数:6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遥感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3篇震区
  • 2篇地震
  • 2篇动态监测
  • 2篇汶川地震
  • 2篇无人机遥感
  • 2篇DEM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现象
  • 1篇遥感调查
  • 1篇遥感分析
  • 1篇遥感研究
  • 1篇震灾
  • 1篇三维实体模型
  • 1篇水磨
  • 1篇判识

机构

  • 6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作者

  • 6篇宋云
  • 5篇王军
  • 5篇梁京涛
  • 4篇王猛
  • 4篇刘彬
  • 3篇成余粮
  • 3篇马晓波
  • 3篇汪友明
  • 3篇张肃
  • 3篇杨磊
  • 1篇殷跃平
  • 1篇贺洋
  • 1篇徐韬
  • 1篇江煜

传媒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监测——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被引量:15
2013年
本文采用六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震后的6次泥石流灾害过程;阐述并讨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以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文家沟流域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松散物质冲出量大、主沟比降较大,是汶川地震灾区典型的特大型高频高位泥石流。(2)水动力条件、地形坡度和堆积物颗粒大小是文家沟泥石流物源启动的三个主要制约因素。(3)不同降雨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具有复合型物源启动方式,先主沟下游沟道松散堆积启动形成泥石流,进而演变为下游主沟沟道和流域上游崩滑物源相继启动,全流域形成泥石流;(4)工程治理约束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暴发规模、破坏模式和成灾形式均发生重大转变。(5)在非极端气候条件及工程治理设施继续发挥效力情况下,未来几年内,文家沟泥石流仍然是以上游处3号、4号、5号支沟继续形成小规模泥石流为主,危害方式主要是淤埋4号坝和5号坝,并逐步减少库容。(6)泥石流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是以多期次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地形图获取的基础上开展的,遥感数据源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是影响该方法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梁京涛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杨磊
关键词:动态监测无人机遥感DEM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遥感研究被引量:36
2011年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汶川Ms 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本文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剪出口位置及滑坡体体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其中,主滑坡堆积区基本保持了母岩原有结构形态,其岩层产状与基岩大体一致,未明显解体,出露长1100m,宽490m,平均厚215m,体积达4.64×109m3。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了滑坡边界、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达1.75km。本文建立了大光包滑坡区1:5000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滑坡堆积区平面分布面积及最大堆积厚度,采用AutoCAD软件分别建立了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及滑面的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km,横宽约3.5km,最大厚度约550m,体积约为11.52~11.99×109m3,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
殷跃平成余粮王军王猛刘彬宋云梁京涛
关键词:遥感分析三维实体模型
汶川地震灾区高位泥石流判识及其特征分析
高位泥石流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隆起带深切割地形地貌特殊地质环境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它是地震形成的大量松散固体物源堆积于斜坡高处和沟道中上部,在强降雨作用下暴发的泥石流灾...
王猛王军汪友明刘彬梁京涛杨磊张肃宋云江煜
关键词:地质现象汶川地震灾区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法研究--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
本文采用六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震后的6次泥石流灾害过程;阐述并讨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以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
梁京涛杨磊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DEM
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绵竹市走马岭泥石流为例被引量:20
2012年
汶川地震后,流域内产生大量松散物源,使走马岭沟由一季节性冲沟演变为一条潜在泥石流沟,在地震后的3个汛期内发生多次泥石流,并造成灾害,其中以2008-9-24泥石流和2010-8-13泥石流最为严重。本文利用3期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调查,对走马岭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对比分析了走马岭泥石流沟2008年、2009年、2010年3个汛期后流域的动态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走马岭泥石流具有复合型物源区启动方式,并先从局部性支沟发生泥石流,进而演变为整个流域全面暴发泥石流。(2)经历了2008年、2009年、2010年3个雨季后,走马岭流域物源储量及物源供给形式发生变化,其中崩塌规模增加了1.87%;滑坡增加了25.35%;沟道及坡面松散堆积减少了67.47%,减少部分大部分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堆积物。(3)不同降雨强度下,走马岭泥石流堆积区范围边界变化明显,且不同堆积扇间存在叠加关系;结合走马岭"9.24"堆积扇范围和"8.13"堆积扇前缘堆积痕迹及影像特征,推测出走马岭"8.13"堆积扇堆积面积约8.76×104m2。最后对泥石流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走马岭为一高频泥石流沟,仍具备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的条件。
梁京涛王军宋云马晓波
关键词:泥石流遥感调查无人机
ASD FieldSpec 3地物光谱数据在水磨—大河地区岩性分类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以四川省旺苍县水磨—大河地区为研究区,利用美国ASD Field Spec 3便携式地物光谱仪野外实测岩矿波谱数据和ASTER遥感影像数据,基于GIS平台,根据野外实测的岩石光谱曲线和USGS光谱库的典型岩石光谱曲线提取端元波谱,对区域影像像元的光谱曲线进行匹配,采用ENVI4.4软件自动信息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性分类,可以有效地划分区内岩性界线,满足填图需求,对辅助该区区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贺洋徐韬宋云
关键词:ASTER匹配滤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