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华
- 作品数:140 被引量:65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腰椎术后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降钙素原对术后早期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对不同术式术后早期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术式腰椎术后正常愈合患者(非感染组,297例)及发生术后感染患者(感染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血清CRP、ESR及PCT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术式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患者术后CRP、ESR及PCT水平均较术前偏高;两组放置内固定患者术后CRP及ESR峰值均高于无内固定患者;行相同术式的患者,感染组术后CRP、ESR及PCT水平均较非感染组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3天患者CRP>25 mg/L(内固定患者CRP>46 mg/L)、术后第5天ESR>45 mm/h、PCT>2.0μg/L作为诊断标准,任一指标超过界值则诊断感染,3项指标均未达到界值则排除感染,则对于术后早期感染诊断的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98%。结论腰椎术后动态联合监测血浆CPR、ESR及PCT水平对术后早期感染诊断意义较大,且出现术后第3天CRP>25 mg/L(放置内固定患者CRP>46 mg/L)、术后第5天ESR>45mm/h及PCT>2.0μg/L时应积极预防术后早期感染。
- 马风华田征宋兴华王翀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腰椎术后感染
- 利福喷丁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既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又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是一种利福喷丁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利福喷丁缓释载药微球载药量高、包封率好,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该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可以直接植入结核局部病灶,进行...
- 宋兴华罗兰折胜利温浩王建华丁俐文古丽再努尔·吐尔逊吕顺忠
- 文献传递
- 软骨肉瘤65例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影响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软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手术方式、病理学分级及Ennecking分期等与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肿瘤生长部位与术后复发明显相关(P〈0.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生长部位是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骨盆软骨肉瘤术后复发风险是非骨盆软骨肉瘤的3.610倍。[结论]骨盆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非骨盆软骨肉瘤。
- 杨勇陈江涛楚慧慧徐磊磊王腾飞宋兴华
- 关键词: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
- 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4例体会
- 目的 探讨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4例LCH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10岁,发病部位股骨1例,胫骨3例。结果 4例LCH患儿均有X线异常,行局...
- 陈江涛艾克拜尔·尤努斯宋兴华
- 脊柱包虫病的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25例脊柱包虫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所有病例经病灶清除手术,部分病例行自体骨、同源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填塞。术前及术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或原粉每日20mg/kg;阿苯达唑脂质体每日10 mg/kg)3个月,预防复发。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影像学及免疫学特点,对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3.6年;11例复发(6l%),其中颈椎1例,复发3次,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4例。25例脊柱包虫中16例有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脊柱包虫病X线和CT表现易误诊为结核、转移瘤、骨巨细胞瘤或骨囊肿等, MRI有助于脊柱包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清学检查仍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脊柱包虫病伴脊髓压迫症状采用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但病灶不易彻底清除,即使配合药物化疗也容易复发。
- 宋兴华刘大鹏温浩曹力艾尔肯徐小雄
- 关键词:包虫病脊柱
- 骶骨包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骶骨包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14例骶骨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16~58岁,平均28.7岁。病程6个月~11年,中位病程5.7年。其中12例来自畜牧区或有明显犬、羊密切接触史;12例有肺包虫或肝包虫病病史。主要临床症状为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逐渐出现双下肢活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排尿无力等神经损害表现。影像学检查示多囊性骨质破坏。10例行包虫囊液皮内Casoni试验,其中8例呈阳性,2例呈阴性;4例行包虫病8项免疫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彻底清除病灶后,采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修复缺损。术后常规使用阿苯达唑,持续3个月预防复发。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1年,中位时间5.7年,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缓解。8例于术后6个月~3年复发,其中5例行3次清创手术,1例行5次清创手术,2例行病灶边缘切除联合高速磨钻清理;术后未见复发,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包虫病局部种植或远处播散。结论骶骨包虫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MRI检查有助于骶骨包虫病的诊断,血清学检查是诊断骶骨包虫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张建军宋兴华谢纪宝折胜利侯国柱陈江涛
- 关键词:包虫病骶骨
- 表型与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术后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化疗的指导与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评价在表型及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指导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3—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骨科接受病灶清除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112例,对术中标本同时采用BACTEC MGIT 960和MTBDRplus-分子线性探针技术(LPA)进行药敏试验;表型及分子药敏试验联合检出耐药患者23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药品治疗方案,并随访12个月,通过比较术前及随访期间的影像学、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列预后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经个体化治疗12个月,好转21例,复发1例,失访1例;好转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为90.5%(19/21)。21例好转患者术前检测血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2.62±26.52)mm/1h,C-反应蛋白平均为(52.29±22.40)mg/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7.0(6.0,7.5)分。经12个月的个体化治疗,血红细胞沉降率降至(14.39±5.24)mm/1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0.000);C-反应蛋白平均为(5.36±2.38)mg/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P=0.000),两项指标均已恢复至正常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降至1.0(0.0,1.0)分,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0,P=0.000)。结论在表型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辅以分子药敏试验,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制定抗结核药品的治疗方案,术后科学、规范的个体化抗结核药品治疗是治愈耐药骨关节结核的关键。
- 盛杰朱洋地里下提·阿不力孜唐伟古甫丁宋兴华
- 关键词:结核骨关节结核抗多种药物性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疗效比较研究
- 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分析在现代教育的形式下影响临床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并应对这些因素特点提出提高临床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对策,为医院建设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和师资队伍,进一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丁俐文宋兴华温浩
- 关键词:临床教师影响因素
- 股骨小转子附近股动脉及股神经间隙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附近股动脉、股神经间隙,为经股动脉、股神经间隙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察股骨小转子附近股动脉主干与股神经最内侧分支间隙,测量股骨小转子最高点水平及其近端4、2、0cm,远端2、4、6cm处间隙距离,同时测量股骨小转子最高点与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的水平距离。结果股动脉主干与股神经最内侧分支间隙内,6侧下肢标本中可见细小神经11支,2侧下肢可见小动脉2支,1侧下肢可见淋巴管1支;股骨小转子近端4cm水平间隙距离为(8.01±2.71)mm,近端2cm水平间隙距离为(9.65±2.60)mm,股骨小转子最高点水平间隙距离为(10.12±2.91)mm,股骨小转子远端2cm水平间隙距离为(9.89±2.74)mm,远端4cm水平间隙距离为(9.58±2.86)mm,远端6cm水平间隙距离为(8.39±2.99)mm,股骨小转子最高点距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的水平距离为(12.56±9.74)mm。结论股骨小转子附近股动脉主干与股神经间有一定间隙,间隙内解剖结构简单,无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手术切口可根据具体位置取股动脉搏动点稍偏外,以减少对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误伤。
- 余一品田征甘子明王水泉刘凤霞宋兴华
- 关键词:股动脉股神经
- 多裂肌脂肪浸润的Goutallier分级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168例L 4腰椎滑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轴向T1加权MRI图像,采用Goutallier分级对L 3、L 4、L 5节段的多裂肌脂肪浸润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术后ASD发生率,观察是否ASD患者术前多裂肌的Goutallier分级,以及患者术前多裂肌的Goutallier分级与术后发生ASD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共有41例出现ASD,发生率24.40%。ASD组L 3、L 4、L 5节段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均显著高于非AS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患者年龄、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术前邻近节段退变的占比高于非ASD组,骶骨倾斜角(SS)低于非A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和非ASD患者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术前多裂肌的Goutallier分级是ASD的风险因素,L 3节段多裂肌的Goutallier分级与ASD的OR值最高。结论术前多裂肌Goutallier分级是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行TLIF术后发生ASD的风险因素。
- 尚琦松向伟陆云李哲郑俊儒王兴王晓楠宋兴华
- 关键词: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多裂肌脂肪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