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尤惠川

作品数:37 被引量:56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地震
  • 7篇浅层
  • 7篇活动性
  • 6篇第四纪
  • 6篇断层
  • 5篇地震探测
  • 5篇浅层地震
  • 4篇裂带
  • 3篇地震活动
  • 3篇地震勘探
  • 3篇断裂带
  • 3篇断裂活动性
  • 3篇浅层地震探测
  • 3篇流体
  • 3篇勘探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壳
  • 2篇地震地表破裂
  • 2篇地震活动特征
  • 2篇地幔

机构

  • 3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5篇中国地震局
  • 8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河北地质大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37篇尤惠川
  • 8篇周月玲
  • 6篇王椿镛
  • 5篇楼海
  • 5篇邵翠茹
  • 5篇唐方头
  • 4篇常利军
  • 4篇杨玉荣
  • 4篇丁志峰
  • 3篇宋毅盛
  • 3篇杨歧焱
  • 3篇徐锡伟
  • 3篇吴建平
  • 3篇周江林
  • 2篇边庆凯
  • 2篇陈文彬
  • 2篇吕智勇
  • 2篇姚志祥
  • 2篇刁桂苓
  • 2篇李保昆

传媒

  • 9篇地震地质
  • 7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中国地震
  • 2篇1997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1998年中...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8
  • 2篇199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断层崖演化与古地震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从断层崖演化模型及其理论分析入手 ,给出了模型的数学分析解 ,导出了一次突发事件和蠕动成因断层崖演化的等时地形 (地层 )线、最大坡度和崖下堆积体截面积的精确表达式 ,据此分析了可能造成的几何与沉积构造特征。根据野外观察、实验分析及理论研究 ,探讨了断层崖演化及其古地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提出了与断层崖相关的古地震几何形态、沉积结构和实验分析的综合标志 ,并具体研究和确定了与红果子贺兰山东麓断层崖和孟家湾F2 0 1断层崖相关的 8次古地震事件及其近地表特征和复发周期 ,前者为 2 .0~ 3.0ka,平均 2 .4ka ,后者为 3.3~ 4 .0ka ,平均 3.6ka。
尤惠川邓起东冉勇康
关键词:断层崖古地震数学模型
1950年察隅8.6级巨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正>1950年8月15日西藏发生8.6级巨大地震。经重新测定这次巨震序列的震源参数,推断出西藏察隅M8.6主震的震源断层,结合余震分布、极震区分布、震源机制、地震条带和活动断层相互验证了震源断层的科学合理性。
李保昆刁桂苓尤惠川冯向东邹立晔
文献传递
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与全新世滑动速率被引量:9
2002年
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对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和全新世滑动速率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阜康断裂由 4条低角度的南倾逆断层斜列组成 ,具有最新的构造活动性 ,端部断层活动较弱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3~ 0 33mm a ,中部断层活动强烈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大于 1 4 2mm a ;全新世断层活动方式总体上表现为稳定滑动 ,西段表现为多期间歇性活动 ,中、东段表现为持续性活动 ,更早时期存在直抵地表的快速错动。
尤惠川任利生陈国星王伟君
关键词:滑动速率全新世构造活动性地震
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被引量:11
2019年
西藏米林6.9级地震是1950年察隅MS8.6级地震以来东构造结地区发生的第一个6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无人区,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根据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原有台阵观测震中分布以及GPS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发现发震断层为NW向排龙—帮辛断裂,逆冲性质,为新生NW向边坝—达木断裂带中段组成部分;米林地震的发生预示东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加强,未来该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唐方头尤惠川梁小华宋键王晓楠
关键词:发震断层地震活动地震趋势
沧州地区CZ01孔岩芯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沧州CZ01孔岩芯野外描述,采样以及室内粒度分析和光释光(OSL)年代测定,探讨了沧州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岩芯垂直剖面沉积物颗粒基本构成是以黏土、粉砂、砂为主,沉积环境变化频繁。根据岩性特征及粒度参数特征可以划分为3大阶段:深度201.2~159.6 m为阶段Ⅰ,年代对应于200~128 ka B.P.,为中更新世晚期河流相与河湖交替沉积环境,下部以灰色-灰黄色粉细砂、细砂及中细砂为主,为河流相沉积,上部主要为棕黄色、灰黄色黏土、粉砂质黏土,为河湖相沉积;深度159.5~26.6 m为阶段Ⅱ,年代对应于128~12 ka B.P.,为晚更新世两个完整的沉积旋回,沉积物粒度经历了由粗-细-粗-细的变化过程。其中,第一旋回上部为灰黄色、浅黄色粉砂质黏土与黏土质粉砂,中夹灰色或灰黑色海侵相沉积的黏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下部为灰色灰黄色粉细砂、中细砂,含小砾石。第二旋回上部以灰色-灰黄色黏土、黏土质粉砂为主,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粉细砂、细砂、中砂;深度26.6~0 m为阶段Ⅲ,对应于全新世以来(12 ka B.P.以来)河湖相沉积,主要以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黄灰色黏土质粉砂、黏土为主,中间分布海相层或海陆过渡相(潮滩相)的灰色、灰黑色或黑色黏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
付强毛龙江尤惠川杨维莫多闻
关键词:粒度环境演变晚第四纪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被引量:108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东部沿30°N布设由26个台站组成的远震观测剖面.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剖面下方0~8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的结果揭示了沿剖面不同构造块体的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变化特征.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侧的林芝,往东北方向的地壳逐渐增厚;地壳厚度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为最大值,达72km;进入羌塘地块,减至65km;至巴颜喀拉地块,为57~64km;至四川盆地,仅为40~45km.剖面的巴塘以东部分与2000年完成的竹巴龙-资中人工地震测深剖面重合,由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S波地壳结构与由人工地震测深获得的P波地壳结构在莫霍界面和壳内主要界面的深度上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沿观测剖面的下地壳(30~60km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低速异常,而四川盆地下地壳则属于正常的速度分布.剖面通过的各构造单元地壳平均波速比(泊松比):拉萨地块1.73(σ=0.247),班公-怒江缝合带1.78(σ=0.269),羌塘地块1.80(σ=0.275),巴颜喀拉地块1.86(σ=0.294)和扬子地块1.77(σ=0.265).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具有下地壳S波低速异常、复杂的莫霍过渡带以及地壳高泊松比的特征,预示下地壳物质处于热和软弱状态,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下地壳韧性物质的流动可能起因于从高原内部至外部上地壳内重力势能的变化.
王椿镛楼海吕智勇吴建平常利军戴仕贵尤惠川唐方头L.ZhuP.Silver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远震接收函数
关于地震流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正>关于前兆复杂性研究流体动态变化作为地震前兆研究已进行了3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震例,归纳出了一些经验性预报指标。主要表现在空间上,异常相对集中在震中附近;时间进程上显示阶段性,有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趋势异常, ...
杨玉荣尤惠川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被引量:22
2015年
收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台阵1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布设的32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1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并对这共计59个台站所记录的XKS(SKS,SKKS和P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XKS波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并结合其他研究在该区域取得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获得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上地幔快波方向基本为NE-SW方向,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自西向东呈现出NE-SW方向到E-W方向,然后到NW-SE方向,最后为N-S方向的逐步变化,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表现出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变化特征.通过该区域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运动速度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与该区域地表构造走向和由GPS得到地表运动速度场运动趋势相一致,说明该区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深部上地幔变形特征是一致的,其岩石圈变形是一种垂直连贯变形模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方向为NE方向,与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下NE方向的俯冲一致,说明稳定坚硬的印度块体向NE方向俯冲到青藏高原下方是引起该区域岩石圈变形的主要原因.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化特征,我们推测稳定坚硬的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NE方向的俯冲作用,又由于缅甸块体下俯冲板片的东向俯冲和西向后撤对缅甸弧后的岩石圈产生了被动的西向拖曳力作用,使得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岩石圈产生了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形,进而形成了快波方向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各向异性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尤惠川楼海邵翠茹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张家口万全断裂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万全断裂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西边的一条第四纪控盆断裂,构造上位于山西断陷带与燕山断隆交汇部位,地貌上为低山丘陵与山前冲洪积平原分界,地质上为中生代地层与新生代地层分界。断裂走向NE,倾向SE,分为南、北2段。其东北端与张家口断裂相交,西南端与洗马林断裂相汇,共同控制着万全盆地的发展演化。本文从断裂附近地形地貌宏观显示、隐伏段地球物理探测及地质地貌调查等多方面,对该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给出万全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具体空间展布形态,填补了该条断裂的研究空白,为开展大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周月玲尤惠川边庆凯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断裂活动性
新疆阜康-吉木萨尔断裂带的几何特征与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根据详实的野外资料对新疆阜康 -吉木萨尔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断裂带由东、西两大段组成 ,西段由 4条次级S倾逆断裂左行斜列组成 ,东段由 3条次级S倾逆断裂右行斜列组成 ,总体上呈向北微凸的近EW向展布 ,长达 14 0km ,控制着东天山北缘的第四纪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 ;组成断裂往往是低角度的逆断层 ,与褶皱共生 ,切割深度 5~ 6km ,第四纪晚期多期 (次 )活动 ,以间歇性稳定滑动为特征 ;断裂带端部段落倾角较大 ,活动量较小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0~ 0 4 0mm/a ,中部段落以低倾角的推覆为特征 ,活动强烈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达 0 80~ 1 0 0mm/a以上。
尤惠川任利生张玉梅
关键词:断裂带活动性地貌发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