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健
- 作品数:54 被引量:56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蒲黄总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蒲黄总黄酮对脂肪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药物处理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24h,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反映葡萄糖消耗量;XTT法观察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3H-葡萄糖摄入法观察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率;通过检测上清液中的浓度观察细胞游离脂肪酸(freefatty acid,FFA)的溢出。结果:蒲黄总黄酮在浓度为0.025-0.4g/L时有增加葡萄糖消耗的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当浓度为0.4g/L时,XTT值明显下降,显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在0.2g/L时,蒲黄总黄酮与罗格列酮相似,可明显提高细胞对^3H-脱氧葡萄糖的转运率。蒲黄总黄酮组培养上清液中FFA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罗格列酮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蒲黄总黄酮能显著增加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消耗,同时可减少FFA溢出,通过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 何燕铭王文健陈伟华应健何春燕马宇滢刘毅李佑生
- 关键词:黄酮葡萄糖游离脂肪酸
- 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和探讨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和不同作用时间后,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的表达,并以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其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0~10μmol/L小檗碱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内脂素mRNA的表达,其中10μmol/L时最明显,是空白对照组的4.96倍,其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内脂素mRNA的表达反而降低;10μmol/L的小檗碱作用3 h后内脂素mRNA的表达开始明显增强,至作用12 h时表达增强最明显,是基础组的4.57倍,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内脂素mRNA的表达虽然有所下降,但到48 h时内脂素mRNA的表达仍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5、10、20μmol/L的小檗碱均可使内脂素蛋白的表达增加1.13、2.46、2.34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檗碱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离体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及蛋白表达。小檗碱对内脂素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机制之一。
- 刘毅王文健李佑生马宇滢何燕铭何春燕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小檗碱3T3-L1脂肪细胞基因表达
- 益气散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36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散聚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益气散聚方组39例和安慰剂对照组28例。分别予益气散聚方和安慰剂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脾CT比值、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2-IR)、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脂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益气散聚方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肝脾CT比值明显上升,BMI、HOMA2-IR水平下降,肝功能好转,TNF-α、hs-CRP和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气散聚方组总有效率为94.87%。结论:中药益气散聚方治疗NAFLD疗效确切。
- 娄少颖刘毅马宇滢陈海英陈伟华应健何燕铭王文健
- 关键词:脂肪肝螺旋CT检查随机对照试验
- 中药复方别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别敏对变应性鼻炎干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造成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含量的变化。结果中药复方别敏能明显减少变应性鼻炎模型小鼠的抓鼻和喷嚏数;抑制植物血凝素A和OVA刺激引起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降低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含量。结论中药复方别敏具有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增殖,降低血清IgE等作用。
- 刘闰红张新民张素琴顾一峰蔡外娇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球蛋白E
- 中心性肥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和中医药防治研究
- 王文健何春燕娄少颖孙斐斐刘毅何燕铭马宇莹陈伟华王兴娟应健傅晓东薛红丽陈瑜李晓明孙旭
- (1)任务来源: 该项目的临床研究部分任务来源:教育部重点学科985工程项目“中心性肥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和中医药防治”(2001-13);欧洲糖尿病学会基金项目(No.260105)Effect of a Chines...
- 关键词:
- 关键词:中心性肥胖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 黄芪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5
- 2007年
-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XTT法检测3T3-Ll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油红O染色并通过比色定量分析检测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胞浆脂质的堆积;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eroxi 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 m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APS浓度从0.025到0.8g/L,在24、48和72h各时间段对前脂肪细胞的生长均表现为增殖趋势,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0.4g/L APS处理的前脂肪细胞,胞浆中出现较大量脂滴,其作用与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TZD)类药物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相似;APS使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APS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的堆积,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PPARγ和C/EBPα mRNA与蛋白质表达有关。
- 刘毅王文健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黄芪多糖增殖分化MRNA前脂肪细胞
- 蒲黄总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β-arrestin-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蒲黄总黄酮(PTF)对C2C12骨骼肌细胞β-arrestin-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将分化成熟的细胞分为对照组和PTF组。干预处理16h后,予或不予胰岛素(INS)刺激30min,实时定量PCR检测β-arrestin-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β-arrestin-2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β-arrestin-2信号复合物。结果:PTF组β-arrestin-2 mRNA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0.96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F组β-arrestin-2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升高0.65倍,而PTF+INS组也比INS组升高0.66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INS组相比较,PTF促进了β-arrestin-2信号复合物的形成。结论:PTF提高C2C12骨骼肌细胞β-arrestin-2蛋白表达和促进β-arrestin-2信号复合物形成,这可能是PTF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 冯晓桃刘毅汪天湛陈熤陈伟华应健王文健
- 关键词:蒲黄总黄酮胰岛素抵抗
- 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大鼠生物学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和模型组(高脂饲料),每组各10只,自由进食,4周后模型组大鼠予腹腔注射STZ35mg/kg,血糖≥16.67mmol/L者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大鼠继续进食高脂饲料。于成模后1、4及8周时观察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尿微量白蛋白(MAU)的水平,于成模后1、8周时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胰岛素耐量实验(IT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注射STZ1周后体重显著增加(P<0.01),注射STZ4、8周后体重显著下降(P值均<0.01);模型组大鼠注射STZ1、4、8周后,TG、TC、LDL-C、血糖及MAU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IPGTT结果显示,注射STZ1、8周后,模型组AU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ITT结果显示,注射STZ1、8周后,模型组注射30、60、120min时血糖下降相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结论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这种造模方法所诱导的伴胰岛素抵抗的大鼠糖尿病更近似于临床上的2型糖尿病的表型特征及发病过程,可用于2型糖尿病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 薛红丽张曾王文健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脂饮食
- 补肾方对去势高脂血症兔血脂及ox-LDLmRNA表达的作用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观察补肾方药对去势高脂血症兔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以及ox LD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纯种新西兰雌兔去势术 +0 .5 %胆固醇饲料 +静注牛血清白蛋白造模 ,模型动物连续使用雌激素和补肾方药治疗 12周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补肾方药不但有较好的调脂作用 ,又能降低ox LDL含量 (P <0 .0 5 ) ,并降低ox LDLmRNA的表达 (P <0 .0 5 )。结论 补肾方可改善去势高脂血症模型兔血脂、ox LDL水平 ,减少ox LDLmRNA的表达 ,减少LDL的氧化修饰 ,进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 费震宇王文健关明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高脂血症补肾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FFA对足细胞活力的影响及丹酚酸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小鼠足细胞株活力的影响,以及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干预效果。方法取分化的足细胞,给予不同浓度(7.5μmol/L~480μmol/L)的游离脂肪酸(FFA)干预,观察其对足细胞活力(XTT)的影响,以确定FFA干预的浓度,并根据不同浓度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治疗浓度范围。根据观察结果,取适当的FFA干预浓度(30μmol/L),观察不同浓度丹酚酸(2.5mg/L~80mg/L)与黄芪多糖(0.05g/L~1.6g/L)对足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结果FFA自15μmol/L浓度开始,至480μmol/L,对足细胞活力有明显影响,使足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丹酚酸2.5mg/L~80mg/L与黄芪多糖0.05g/L~1.6g/L对正常培养足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对FFA30μmol/L浓度干预后的足细胞活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在5mg/L~10mg/L浓度之间还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以10mg/L浓度作用最强,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着浓度的增加,保护作用无明显增强。黄芪多糖0.1g/L~0.8g/L的浓度足细胞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游离脂肪酸可明显降低培养足细胞的活力,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有较好的保护足细胞活力作用,其中以丹酚酸10mg/L浓度作用最强。
- 李佑生王文健马宇滢刘毅何春燕何燕铭陈伟华应健
-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足细胞丹酚酸黄芪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