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径

作品数:6 被引量:191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黄土
  • 4篇湿陷性
  • 4篇湿陷性黄土
  • 2篇地基
  • 2篇湿陷性评价
  • 2篇自重湿陷
  • 2篇自重湿陷性
  • 2篇自重湿陷性黄...
  • 2篇挤密
  • 2篇非饱和
  • 2篇大厚度
  • 2篇大厚度自重湿...
  • 1篇应力条件
  • 1篇优化设计
  • 1篇原状
  • 1篇折减系数
  • 1篇支护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率
  • 1篇三轴试验

机构

  • 6篇兰州理工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后勤工...

作者

  • 6篇黄雪峰
  • 6篇杨校辉
  • 6篇张世径
  • 5篇朱彦鹏
  • 4篇姚志华
  • 1篇陈正汉
  • 1篇刘长玲

传媒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饱和原状和重塑Q3黄土渗水特性研究被引量:47
2012年
为研究非饱和Q3黄土渗水特性,设计一套原状黄土取样设备,取得大尺寸原状竖直和水平土柱各2个;并制备5个干密度不同的重塑土样。对9个试样进行水平土柱试验,用TDR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分别检测土样不同断面处的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试验结果表明:土中裂隙的走向和干密度对入渗率均有影响。对于原状试样,浸水前期竖直试样入渗率要大于水平试样,湿润锋超过50 cm后,竖直和水平试样入渗率几乎接近一致。竖直与水平原状试样的非饱和扩散率主要差别在饱和度低于0.6的区域,饱和度高于0.6两者扩散率差别不大;对于重塑试样,低饱和度区域干密度对扩散率影响要大于高饱和度区域。同等干密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低饱和度区域重塑试样非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原状试样;而高饱和度区域原状试样非饱和渗透系数大于重塑试样。取样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同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姚志华陈正汉黄雪峰张世径杨校辉
关键词:入渗率扩散率非饱和渗透系数
西宁地区常用基坑支护结构对比分析被引量:24
2012年
针对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现状,通过近年西宁地区基坑支护工程实践,对比分析了本地区常用的4种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设计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指出了方向。实践证明:在西宁地区,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放坡、深度不大于12 m、地下水位较低且经济性要求较高时,应首选土钉墙支护;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深度大于12 m、对位移控制要求较严、地下水位较高时,应优先选用复合土钉墙或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尤其作为永久性支护结构且考虑美观、造价时,框架预应力锚杆优于复合土钉墙;当大型复杂深基坑周边环境狭小、位移要求严格、锚杆长度或桩径选择受限、地质情况复杂时,选择上部土钉下部桩锚联合支护较合理。最后,结合目前西宁地区大型复杂深基坑工程实例,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黄雪峰杨校辉朱彦鹏张世径
关键词:非饱和黄土深基坑工程
三轴应力条件下黄土湿陷性试验及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为使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法更加准确合理,利用改装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和单向压缩固结仪分别测出三轴试验条件下和单向侧限条件下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并结合湿陷性黄土原位浸水试验的分层沉降数据,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黄土的自重湿陷变形规律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轴应力条件下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曲线拟合的公式可用于计算兰州地区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对拟合公式的积分得出的湿陷变形和原位浸水试验分层沉降量比较接近,说明三轴试验能更准确地评价黄土的湿陷性;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黄土湿陷性评价以及指导规范修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雪峰刘长玲朱彦鹏杨校辉张世径
关键词:三轴试验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
湿陷性黄土地基DDC桩合理桩间距优化设计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合理桩间距的控制问题,在代表性场地采用不同桩间距处理地基,对其处理前后地基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等指标做了比对,并分析其挤密效果,得出当桩间距为预成孔直径d的3倍时,地基土受到挤密所产生的侧向力是相对均匀的,当桩间距>3.0d时,三桩间土体的挤密效果明显较两桩间差,故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有效挤密区为3.0d,即DDC处理地基时的合理桩间距为3.0 d.
黄雪峰张世径朱彦鹏姚志华杨校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合理桩间距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被引量:107
2014年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浸水试坑22.5~25.0 m 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 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sδ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sδ=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δzs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杨校辉黄雪峰朱彦鹏姚志华张世径
关键词:土力学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湿陷系数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被引量:17
2013年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世径黄雪峰朱彦鹏杨校辉姚志华
关键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挤密地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