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灵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5篇小麦品种
  • 5篇旱地
  • 3篇施肥
  • 3篇旱地小麦
  • 2篇冬小麦
  • 2篇性状
  • 2篇有机肥
  • 2篇施肥装置
  • 2篇抛土
  • 2篇晚播
  • 2篇小麦生长
  • 2篇麦区
  • 2篇供料
  • 1篇冬麦
  • 1篇冬麦区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冬小麦新品种
  • 1篇选育
  • 1篇选育报告

机构

  • 15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洛阳农林科学...

作者

  • 15篇张俊灵
  • 13篇张东旭
  • 3篇杨斌
  • 1篇金健

传媒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种子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农业科技
  • 1篇寒旱农业科学

年份

  • 7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199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KASP标记的国审小麦新品种长6990优异基因解析被引量:1
2022年
以小麦新品种长6990为材料,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何中虎老师课题组开发的59对包括适应性、籽粒大小、品质和抗逆性相关分子标记,运用高通量KASP分型标记技术对长6990全基因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适应性相关11个基因位点中,长6990含有7个优异等位变异,优异变异率为63.6%;籽粒相关10个基因位点中,长6990含有TaSus1-7B、TaSus1-7A、TaGS5-A1、GW2-6B等4个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该优异位点的聚合可能是其表现丰产的重要原因;12个品质相关基因中,长6990含有5个优异等位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率为41.7%;在抗病性方面,长6990聚合了2个主效抗叶锈病基因(Lr14a、Lr46)和一个重要抗赤霉病基因(Fhb1),是其抗病性表现突出的原因;在抗逆相关6个基因位点中,检测到2个优异变异位点,为抗穗发芽位点PHS1和抗旱位点Dreb-B1,抗旱位点为微效位点,推测长6990突出的抗旱特性可能受其他位点的调控,为下一步抗逆基因挖掘指明了方向。
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邬志远
一种旱地小麦种植用播种施肥一体机
本发明涉及小麦种植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旱地小麦种植用播种施肥一体机;包括圆筒状的壳体,壳体一侧固定安装牵引杆,壳体内顶部前侧固定安装盛装种子的箱体,壳体内顶部后侧固定安装盛装肥料的储料箱,壳体顶面开设与箱体相通的第一通...
闫金龙李翊娟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邬志远
国审小麦新品种长6990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利用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品种离优度等分析方法,对长6990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长6990具有旱作丰产性好、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适宜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张俊灵闫金龙冯丽云张东旭
关键词:小麦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张东旭胡丹珠闫金龙冯丽云邬志远杨斌杨斌张俊灵
关键词:放线菌晚播冬小麦光合性状
铁牛-55J型拖拉机变速箱改装与速档分析
1994年
本文详述了铁牛-55J型拖拉机变速箱的改装方法,并为改装后拖拉机的运用和农机配套设计提供了速档分析资料。
金健张俊灵李庶宏李云波
关键词:变速箱拖拉机
一种旱地有机肥施肥装置
本发明涉及农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旱地有机肥施肥装置,包括牵引梁,牵引梁的上表面设有货箱,牵引梁的下侧面设有行驶组件,牵引梁的下方设有铲土组件,行驶组件驱动铲土组件能够铲松地面的土壤,铲土组件的外侧设有与之连接的抛...
张东旭胡丹珠张俊灵李岩华闫金龙杨斌冯丽云邬志远杨毅温宏伟袁峰
2002—2020年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品质分析
2023年
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类型与品质状况,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品质改进提供参考,对2002—2020年山西省审定的176个品种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进行分析,并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品质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平均值较高且较为稳定,分别为14.86%和32.05%;面团稳定时间较低且以0.207 min/a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平均为4 min;3项指标均达强筋麦、中强筋麦、中筋麦和弱筋麦标准的比例为5.7%、4.5%、25.0%、0.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优质品种与其他品种差异大,且亲本单一。因此扩大优质亲本选择,增强品质性状间协调性是山西省品质改良的主要方向。
冯丽云张俊灵闫金龙邬志远张东旭
关键词:小麦审定品种聚类分析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综合分析
2023年
以2011—2020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的85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稳定时间、产量、株高、有效穗数、湿面筋含量、每穗粒数、最高茎蘖数、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基本苗数、全生育期、容重。产量三因素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株高、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稳定时间呈正相关。农艺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反映了89.792%的原始数据信息,第1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42.053%,综合为产量因子,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第4主成分分别综合为生长因子、蛋白因子和稳定因子。在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选育过程中,应选择株高较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的小麦品系作为基本目标和突破口。
孙军伟张珂张俊灵王吉宁杨子光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旱地
植物根际促生菌与山西中部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的亲和性测定
2022年
为探索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与山西小麦品种之间的亲和性,选用娄彻氏链霉菌和密旋链霉菌的复合制剂作为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与中麦175、济麦22、长9499、长6794、长6990共5个山西中部麦区部分小麦主干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和田间试验,测定株高、叶绿素、NDVI值和产量4个指标。结果表明,包菌PGPR处理对小麦的株高、NDVI值和产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其中长6794在包菌PGPR后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增产率为4.93%,株高、NDVI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GPR与该品种的亲和性最强。长9499、济麦22、长6990在包菌PGPR后相比对照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分别增产2.99%、2.00%和1.99%,PGPR与这3个小麦品种有较好的亲和性。中麦175在包菌PGPR后产量增加有限,PGPR与之亲和性较差。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筛选出山西省中部麦区与PGPR亲和性较强的优质抗旱高产小麦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丹珠张东旭张俊灵闫金龙冯丽云邬志远
关键词:植物根际促生菌小麦亲和性
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选育报告被引量:1
2022年
由于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及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限制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2008年选用自育旱地冬小麦品种长8744作母本、水地冬小麦品种长4738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入选单株评鉴采用田间选择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2016—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4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8%。2017—2018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4525.5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5.1%。该品种株高88 cm,穗长7.8 cm,平均成穗数675万穗/hm2,穗粒数30粒,千粒重42 g。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抗旱性1~2级。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及北方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邬志远张俊灵闫金龙张东旭冯丽云
关键词:冬小麦选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