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冰

作品数:42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文学
  • 8篇艺术
  • 7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艺术
  • 9篇美学
  • 7篇艺术终结
  • 6篇丹托
  • 4篇文艺
  • 3篇典范
  • 3篇学术史
  • 3篇艺术生产
  • 3篇日常生活审美...
  • 3篇文艺理论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写作
  • 3篇美学热
  • 3篇命题
  • 2篇代文
  • 2篇艺术概论
  • 2篇异化
  • 2篇时代文学
  • 2篇情感
  • 2篇主义

机构

  • 16篇西南大学
  • 1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0篇四川外语学院
  • 8篇四川外国语大...

作者

  • 39篇张冰
  • 1篇刘亚男
  • 1篇伊志宏

传媒

  • 4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2篇怀化学院学报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文艺争鸣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美术观察
  • 1篇装饰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对西方现代派的接受与反思被引量:5
2021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张冰
关键词:西方现代派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旅行
从“美学热”到美学的复兴——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学历程探踪被引量:2
2018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美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新时期伊始到80年代中后期为美学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美学由于领风气之先,与时代需求以及艺术实践联系紧密,因而大放异彩;80年末到90年代是美学发展的相对低谷沉寂期,这一阶段的美学由于倡导学科自足,囿于象牙塔之内,因而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离;90年代末到当下是美学复兴期,在这一阶段,文化研究为美学提供了新思路,美学领域与国际对话也出现新态势,借助一些新话题,如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终结等,美学重建了与社会生活、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美学要进一步发展,需走出艺术的终结,在反思自身既有体系中找到发展新路径。
张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沃尔夫冈·韦尔施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21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与本土正在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读。他所主张的审美化包含两种:一种是浅层审美化,包括日常生活的时尚化和电子媒介塑造的虚拟空间;一种是深层的思想的审美化,包括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在他看来,浅层审美化是深层审美化的外显结果,解决浅层审美化带给人的感官麻木等弊端,除反思现代知识的审美化取向,倡导美学的超越性和跨学科性之外,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审美的中断和非电子经验形式的关注等。韦尔施所谓的重构美学是基于美学当代发展,是美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基础,也是他对美学未来的乐观期许。
张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与生活的双螺旋逆转——鲍德里亚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探究被引量:4
2015年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张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康德美学与艺术终结命题——丹托论康德美学
2009年
丹托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给全世界的学者以灵感。是对其从艺术终结的视角探讨康德美学问题的介绍与研究。通过这种分析,寻找康德美学的当代价值。指出丹托对康德美学的理解是一种六经注我的行为,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保持警惕。
张冰
关键词:康德美学丹托艺术终结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艺术的终结命题被引量:3
2014年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张冰
关键词:媒介麦克卢汉
世情与俗趣的诗意书写——明清戏曲小说美学精神的近代转型被引量:2
2017年
明代中晚期,中国美学出现近代转型。这种转型的深层基础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商业活跃和城市繁荣。它的具体表征是审美通俗化取向的出现,小说戏曲等俗文艺走到历史前台。在对俗文艺的写作及理论构建中,明清士子表达了对百姓日常人生诗意的肯定,对俗文艺社会功能的肯定。虽然明清美学通俗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价值观念相对接,但就其自身而言,并没有突破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框架。
张冰
关键词:市民阶层劝世
学术史写作的典范之作——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正>《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年度发展报告的系列成果之一,由高建平先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而总结60年文艺学学术史的一本专著。这本著作不仅为我们...
张冰
文献传递
消费时代文学的生产与危机——兼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观的当代启示被引量:3
2015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态势,在作家关切的社会内容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研究和批评的精神诉求和理论旨趣上,近与80年代,远与“五四”文学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道德功能的消解和享乐主义倾向的盛行。很多学者将这种断裂和享乐主义的滋蔓归咎于文学生态环境的变迁,
张冰
关键词:文学创作马克思主义生产观艺术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动员模式”的比较研究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创作和发表的反映了新的题材——土地改革的小说,都是通过党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斗争这一整体的“动员模式”来展现,被誉为文学史上划时代意义的“...
张冰
关键词:现代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