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上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河口有机碳研究综述被引量:36
- 2005年
-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成果的研究。文章主要从判别河口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方法及其盐度、最大浑浊带、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形态转化的影响等角度对国内外河口有机碳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并展望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张龙军宫萍张向上
-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3
- 2007年
- 通过2004年4月,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4月4个航次,结合2003年8月对河道感潮带的连续同步观测,对低流量下黄河口有机碳的输运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黄河输入至河口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约为0.51%,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几乎不受季节变化影响,由于大量POC含量低的陆源泥沙的稀释作用,浮游植物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只有在悬浮物含量(TSS)<200 mg/L时才能显现出来;黄河口TSS超过455 mg/L时,有机碳入海以颗粒有机碳为主;反之,以溶解有机碳为主。黄河口悬浮物在低盐度区沉降作用前后的中值粒径降低,Φ>16μm的悬浮物的沉降作用比Φ<16μm的悬浮物更为剧烈,POC含量随悬浮物粒径的降低而升高,黄河携带的颗粒有机碳80%以上集中在Φ<16μm的TSS中;低流量下,黄河口最大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率为65%,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应能造成黄河口POC的有效通量被高估;由于受黄河口沉积物向水体解析DOC的影响,在盐度小于10时,DOC几乎不受海水稀释作用的影响,但在盐度大于10的区域DOC与盐度表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黄河口枯、丰水期淡水端溶解有机碳的有效浓度分别高于实测最高值20%和10%左右,从而造成黄河口DOC有效通量被低估。
- 张龙军张向上王晓亮刘立芳
- 关键词:黄河口有机碳溶解有机碳粒径
- 潮间带沉积物中酸提重金属的垂直分布与活性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潮间带的高、中、低潮带由于曝气时间不同,氧化层厚度依次变浅,以1mol/LHCI提取的重金属(AEM)垂直分布趋势各异,20cm以上各潮带酸提重金属最大值出现的层次不同,但Cu、Pb、Zn、Cd、Ni在相同的潮带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原因是酸可挥发硫含量大于重金属,AEM主要来自于二价硫结合态,但低潮带有部分AEM应来自于铁锰结合态或有机结合态;中潮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易于向上覆水释放。
- 张向上张龙军谭燕
- 关键词:潮间带
- 黄河利津水文站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的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估算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入海日通量。对黄河利津水文站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样品。采用基于stokes原理的沉降法分为V级。对分级后的样品测其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和粒度组成。在此基础上。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准确得到样品中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含量。研究表明,黄河口淡水端水体TSS。〈8μm的粘土和极细粉砂、8~16vm的细粉砂中,POC的含量为0.600%和0.400%左右;16~32μm的中粉砂中,POC的含量不足0.200%;而32~63μm的粗粉砂和〉63μm砂中POC含量仅为0.050%和0.004%左右,80%以上的POC主要集中在〈16μm的TSS中。而〈32μm的TSS承载了95%以上的POC。
- 刘立芳张龙军张向上
-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有机碳粒径多元线性回归
- 黄河口总碱度保守与非保守行为探讨被引量:10
- 2005年
- 为了阐明黄河口TAlk(总碱度)的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2004年4月黄河口TAlk实测数据,结合其它化学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口水体在S<24的区域范围内TAlk呈现出非保守行为,其中 S<5时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亏损', 即水体TAlk低于理论混合TAlk,是由于水体中DIC的沉淀作用引起;在盐度为8~24之间,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增加',即水体TAlk高于理论混合TAlk,主要是由于水体中颗粒碳酸盐溶解引起;水体中的CO2参与了颗粒碳酸盐的溶解,并且很可能是影响水体中碳酸盐溶解的主要因素.
- 王晓亮张龙军苏征李岩张向上高会旺
- 关键词:黄河口TALK碳酸盐溶解
-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 该课题来源于973'中国典型河口碳通量研究'.论文根据国内外对河口咸淡水混合区水体中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研究现状,通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海水有机碳测定的先进方法,利用多船同步连续观测的方式较系统的对枯水期、丰水期黄河...
- 张向上
-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黄河口
- 文献传递
-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测定黄河口不同粒径悬浮物中的有机碳含量被引量:11
- 2008年
- 悬浮颗粒物(TSS)粒径与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关系研究,是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有机碳形态变化及其输送过程和输运通量研究的基础。在沉降法分级的基础上,结合激光粒度仪粒度测定,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处理所得数据,校正了由于沉降分级的粒径交错现象而导致POC测定中小粒径TSS的POC含量偏低、大粒径TSS的POC含量偏高的问题,获得了样品中不同粒径TSS的POC含量。实验发现,黄河口水体中POC含量随TSS粒径的增加显著递减,80%以上的颗粒有机碳集中在<16μm的TSS中,而粒径<32μm的悬浮物承载了95%以上的颗粒有机碳的入海量。
- 张龙军刘立芳张向上
-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有机碳粒径多元线性回归
- 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被引量:18
- 2008年
- 主要通过黄河口悬浮物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含量,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的扩散范围。结果表明:黄河口入海前泥沙中的颗粒无机碳(PIC),颗粒有机碳(POC)具有稳定性,分别为(1.75±0.28)%和(0.51±0.08)%;在悬浮物含量约为30 mg/L时,黄河口临近海区悬浮物中的PIC、POC含量分别出现突跃性降低和升高趋势,叶绿素分析表明,POC含量的升高是由于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贡献的结果,同时正构烷烃轻重比值ΣC20-/ΣC20+和碳优势指数(CPI)值也分别增加和降低;X衍射发现悬浮物浓度低于30 mg/L时,黄河泥沙在悬浮物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从而造成悬浮物中PIC突跃性下降;因此,黄河口近海悬浮物含量30 mg/L可以被认为是陆源和海源颗粒物对黄河口近海区悬浮物贡献的有效分界线。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表层主要扩散到河口以南海域,而底层扩散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口以北和河口以南海域,这些泥沙最终可能停留在莱州湾中部。
- 张龙军姜波张向上刘建栋
-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碳含量入海泥沙
- 黄河口无机碳输运过程对pH异常增高现象的响应被引量:8
- 2007年
- 为研究黄河无机碳的输运过程及有效入海通量,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黄河口汛期和非汛期淡水-海水混合过程中无机碳参数、溶解氧饱和度、叶绿素和NH4+、PO43-的分析得出,黄河口低盐度区pH出现相对于淡水端异常增高现象,而恰在此区域DIC出现亏损现象,黄河口淡-咸水混合区域pH异常增高现象可以表征无机碳的沉降作用.淡咸水混合初期生物好氧呼吸作用的降低能够导致pCO2的迅速降低是造成低盐度区pH出现相对于淡水端异常增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河口溶解物质的保守混合模型,发现混合过程中ΔDIC与ΔTA是1∶1的关系,表明DIC出现亏损是由于HCO3-清除造成的,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口无机碳的沉降作用能够清除输入到河口DIC总量的10%,即黄河口每年可清除1.21×105t河流输入的溶解无机碳,DIC的有效入海通量约为10.86×105t,通过评估,黄河流域风化作用吸收的大气CO2量将有10%左右被河口无机碳沉降作用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而流域风化作用固定的CO2在河口将有2.24×105t(以CO2计)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 张向上张龙军
- 关键词:黄河口PH溶解无机碳
- 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AVS归一化研究被引量:20
- 2003年
- 采集胶州湾河套镇养殖区潮间带高、中、低潮带的沉积物样品 ,将重金属 AVS归一化法应用于粘土质潮间带沉积物研究 ,测定了酸可挥发硫 (AVS)和酸化过程中溶解释放的重金属 (SEM) ,并根据 SEM与 AVS的摩尔浓度关系评价二价重金属 (Cu、Pb、Zn、Cd、Ni)的化学活性和生物可获得性。结果表明 :河套镇养殖区除各潮带表层 0~ 2 cm外 ,SEM/ AVS均小于 1,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小 ,不会对养殖的底栖生物造成影响。 8cm以下 AVS平均含量高潮带 >中潮带 >低潮带 ,在同一潮位 AVS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同潮位的
- 张向上张龙军吴玉科
- 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分析重金属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