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安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江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消化道
  • 5篇化道
  • 4篇上消化道
  • 4篇消化道出血
  • 4篇内镜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上消化道出血
  • 3篇螺杆菌
  • 2篇消化性溃疡
  • 2篇消化性溃疡出...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溃疡
  • 2篇溃疡出血
  • 2篇疾病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联合

机构

  • 12篇江门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张国安
  • 6篇梁健
  • 4篇钟碧莹
  • 4篇汤茵
  • 4篇龙靖华
  • 2篇陈耀华
  • 2篇智发朝
  • 2篇梁浓亮
  • 1篇卢岑
  • 1篇莫丽兰
  • 1篇周光平
  • 1篇梁惠芹
  • 1篇梁琼好

传媒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肿瘤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IL-17和IL-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IL-6的表达,探讨IL-17和IL-6与CRC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6例CRC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IL-17和IL-6的变化,分析IL-17和IL-6与CRC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56例CRC患者血清IL-17为96.43±21.15ng/L,IL-6为139.53±27.84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17为16.88±5.07ng/L,IL-6为39.21±7.46ng/L,P<0.01);IL-17和IL-6水平的上升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远处转移、Dukes分期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明显相关(P<0.01)。结论:CRC患者血清中IL-17和IL-6水平随着肿瘤的进展而明显上升,预示IL-17和IL-6直接或间接参与了CRC的发生和发展。
黄伟刚陈荣策项嘉亮张国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细胞因子类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平坦型病变诊断的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龙靖华陈耀华梁浓亮智发朝梁健张国安周光平
关键词: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65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的Barrett食管65例,总结分析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结果内镜下BE上皮呈均匀、粉红色或灰白的食管黏膜,出现橘红色胃黏膜,长度平均(3.6±1.1)cm。其中短段BE 51例,长段BE 14例。形态分型:岛型39例(60.0%),全周型14例(21.5%),舌型12例(18.5%)。病理学证实食管复层鳞状上皮均被柱状上皮取代;组织分型:贲门型10例(15.4%),胃底型21例(32.3%),特殊肠化生型34例(52.3%);伴有低度异型增生12例,未发现食管腺癌病变。本组成功随访63例,经治疗所有患者Barrett食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内镜及黏膜活检仍是诊断BE的主要手段。
张国安
关键词:BARRETT食管内镜
肠道疾病112例内镜表现及鉴别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总结常见肠道疾病的内镜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常见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克罗恩病(CD)28例,肠结核25例,缺血性肠病14例对其内镜下病变分布特征及主要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UC多为弥漫性或连续性分布的不规则浅溃疡,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CD以累及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为主,呈节段性分布为主;肠结核病变局限,多累及回盲部,特征性镜下表现为环形溃疡;缺血性肠病以累及左半结肠为最多,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结论内镜检查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大大提高了对肠道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
张国安
关键词:内镜检查炎性肠病肠结核缺血性肠病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的变化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了解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小板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浆 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消化性溃疡出血组患者 GMP- 140及 v W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结论
张国安卢岑王小朝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血浆Α-颗粒膜蛋白VWF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98例临床治疗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泮妥拉唑钠、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全部患者在卧床、禁食、持续低流量吸氧、保肝、补液、输血的同时,对照组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酚磺乙胺3.0g+氨甲苯酸0.4g,1次/d;微泵24h维持给予注射用生长抑素0.25mg/h。治疗组静脉滴注蛇毒血凝酶1.0U,2次/d;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4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12h一次;微泵24h维持给予注射用生长抑素0.25mg/小时。疗程3d,观察并记录血压、出血量与大便颜色及潜血试验情况。结果治疗组50例患者中,显效33例(66%),有效15例(30%),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48例患者中,显效23例(47.9%),有效16例(33.3%),无效9例(18.75%),总有效率81.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妥拉唑钠、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速效、高效、肯定、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选择。
张国安汤茵钟碧莹
关键词:血凝酶生长抑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入选我院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128例,分析其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及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2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83例(64.8%)获阳性结果。根据出血类型分为显性出血者82例,隐性出血者46例,组间阳性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发育异常为最常见病因,其次为小肠恶性肿瘤。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查中安全、无创,患者痛苦少,且阳性诊断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靖华陈耀华梁浓亮梁健张国安智发朝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11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作病理诊断和HP检测。同时与中青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壮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慢性胃炎和胃溃疡HP阳性率分别为84.77%和83.67%,显著高于青壮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HP阳性率分别为71.01%和69.05%,与青壮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率高,应予以积极防治。
汤茵梁健张国安钟碧莹龙靖华
关键词: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
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6例护理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止血56例,止血率100%。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疗效好,精心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关键。
梁琼好莫丽兰梁惠芹梁健张国安
关键词:内镜金属钛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丙氨酰谷氨酰胺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年
目的观察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入住该院的19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组,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入住该院的74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两组均经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抑酸、止血、保护胃粘膜等治疗。研究组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力太)20 g加入500 mL全肠外营养液中静脉输注Qd。对照组给予同样500 mL全肠外营养液但不加入力太。一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的溃疡分期及再出血情况。结果 272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初次检查镜下溃疡均为活动期,其中研究组A1期182例(91.92%),A2期16例(8.08%);复查胃镜有142例(71.72%)患者进入愈合期,其中H期140例(70.70%),S期2例(1.01%),溃疡愈合率为71.72%。对照组初次检查镜下溃疡分期:A1期52例(70.27%),A2期22例(29.73%);复查胃镜有38例(51.35%)患者进入愈合期,其中H期26例(35.14%),S期12例(16.22%),溃疡愈合率为51.35%。两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一周内再出血18例(9.09%);对照组一周内再出血20例(27.03%);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含丙氨酰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可以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再出血率。
钟碧莹张国安汤茵
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肠外营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