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旭

作品数:30 被引量:19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5篇地震
  • 20篇震源
  • 9篇M
  • 6篇地震震源
  • 6篇震源时间函数
  • 5篇震源机制
  • 5篇反演
  • 4篇地震动
  • 4篇地震破裂
  • 4篇震源过程
  • 3篇地震破裂过程
  • 3篇形变
  • 3篇震例
  • 3篇震相
  • 3篇震源破裂
  • 3篇震源破裂过程
  • 3篇同震形变
  • 3篇烈度
  • 3篇INSAR
  • 2篇地壳

机构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30篇张旭
  • 17篇许力生
  • 9篇李春来
  • 7篇严川
  • 3篇许健生
  • 3篇隗永刚
  • 3篇陈鲲
  • 3篇王永哲
  • 2篇李大虎
  • 2篇刘瑞丰
  • 2篇李小军
  • 2篇吴萍萍
  • 2篇丁志峰
  • 2篇谢俊举
  • 2篇郭祥云
  • 2篇傅磊
  • 1篇温扬茂
  • 1篇杜海林
  • 1篇马秀敏
  • 1篇陈苏

传媒

  • 17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科学进展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反演尼泊尔M_S8.1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14
2015年
以2015年4月26日MS7.1余震为经验格林函数事件,利用全国和全球的宽频带记录提取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的P波视震源时间函数和Rayleigh波视震源时间函数,并通过联合反演这些视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这次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图像.无论是P波视震源时间函数还是Rayleigh波视震源时间函数都呈现出很强的方位依赖性,表明震源断层具有相当的尺度且破裂朝东南方向扩展.时空破裂过程图像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特征,并更清晰地显示,破裂几乎是纯粹的单侧破裂,从破裂起始点开始,沿断层面向东南方向扩展~100km,同时沿断层面向深部扩展~80km,形成~125°的破裂优势方向和~5.8m的最大位错.地震的破裂时间历史相对简单,呈非间断性扩展,持续时间约50s.
张旭许力生
关键词:经验格林函数震源过程
2024年4月3日台湾省花莲县海域7.3级地震的快速产出参数被引量:1
2024年
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模型、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同时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以逆冲机制为主,呈现双侧破裂,能量集中在前约35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Ⅹ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35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0.52 m、垂直向位移达到1.18 m。
王钦莹陈鲲王永哲张旭张喆王子博
关键词:台湾地震震源模型INSAR
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地震近场地震动特征及与西南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对比分析
2023年
基于芦山MS6.1地震的61组强震动记录,分析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幅值特征、水平向地震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将近场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值与NGA-West2和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进行对比;结合实际观测值与ZYLW22模型预测中值的对比、事件内残差的分布,检验此次芦山MS6.1地震是否符合西南构造活跃区主震的地震动衰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近场台站记录的地震动强度均小于中国地震局划定地震烈度相对应的值;(2)空间分布显示断层破裂前方(震中北东向)的反应谱值大于相同距离处的破裂后方,在长周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断层破裂前方的水平向SA在短周期大于NGA-West2和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而断层破裂后方的水平向SA在整个周期范围内与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相差不大,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较为显著;(3)ZYLW22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芦山MS6.1地震大多数水平向地震动.构造活跃区和稳定区的地震动衰减速率不同,西南地区应按构造活跃区和稳定区分别进行地震动预测方程研究,并需进一步考虑震源破裂方向性以及盆地效应的影响.
张斌俞言祥荣棉水傅磊谢俊举李小军陈苏张旭马秀敏
一种基于有限动态源的烈度估计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首先,基于地震烈度与震级和震中距或震源距的经验关系,考虑实际地震断层的有限性以及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动态源模型的烈度预估方法.然后,利用数值实验讨论了体现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性的参数的作用以及断层的倾角和破裂速度的影响;最后,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近年来发生的两次破坏性地震,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与不足之处.在实时获取破裂过程图像成为可能的今天,用这种方法预估烈度对于震后救援十分重要.
许力生张旭魏强李春来
关键词:地震烈度估计方法实际应用
2023年12月2日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7.6级地震的快速产出参数
2024年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日22时37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Mindanao)东部海域发生7.6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巽他地块碰撞的俯冲带板片上,以逆冲机制为主,能量集中在前约40 s内释放,断层破裂最大滑动量达到7 m;震源辐射地震能量的效率偏低,慢度系数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同样矩震级大小的地震相比,震感不强烈;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Ⅸ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27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0.6 m、垂直向位移达到1.2 m。综合分析可知,此次地震不会产生大规模海啸。
王永哲张旭张喆陈鲲刘瑞丰
关键词:震源参数INSAR
2018年阿拉斯加湾M_W7.9地震震源复杂性被引量:3
2019年
2018年1月23日,在美国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了一次MW7.9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这次地震以走滑为主,可能发生在近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陡倾角断层上,早期余震并非线型展布.我们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的总体破裂方向,并结合余震的空间展布特征构建了相互交叉的双断层模型,进而通过联合反演远场P波和SH波数据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表明总体破裂方向既非东西也非南北,而且反演结果表明,两个断层上都发生了错动,总体破裂时间~50s,释放标量地震矩~8.11×1020 Nm.震源时间函数表现出多事件特征,且两个断层破裂的时间过程也不相同.破裂首先在南北向断层的南端开始,很快触发了东西向断层,最后终止于南北向断层的北端.每个断层都具有相当的时空复杂性,位错分布很不均匀.东西向断层具有三个凹凸体,一个位于震源附近,其他两个位于断层两端.南北向断层有两个凹凸体,均位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5.0m就出现在这里.发生最大位错的南北向断层延伸至阿拉斯加海沟,增加了触发阿拉斯加海沟其他断层发生破裂的可能性.
张旭许力生杜海林易磊
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深入认识2016年4月15日日本熊本地震破裂的复杂性,利用远场体波资料和同震InSAR资料联合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熊本地震的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约为25 s,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总标量矩为6.03×10^(19) N·m,对应于矩震级M_W7.1;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浅部,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但在沿倾向0—5 km范围内,破裂呈较强的正断特征;此次地震破裂的最大同震滑动量约为4.9 m,且最大同震位错区位于背离断层走向上、距离起始破裂点约5—10 km的区域;破裂前期(0—7 s),在倾向上向浅表发生破裂,在走向上向东北和西南两侧扩展;大约7 s后,破裂背离断层走向主要向东北方向扩展.根据有限断层联合反演结果推测,此次熊本地震破裂可能出露至地表.
蒋生淼易磊张旭温扬茂
关键词:地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震源时空过程复杂性(S03)
2015年4月25日,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北方向~80km处发生了Mw7.8级地震(简记为M),震中位于84.708°E,28.147°N,震源深度15km.主震发生约半小时后,在主震附近发生了一次Mw6.6级强余震...
张旭许力生
一种地震破裂模式识别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系一种地震破裂模式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地震监测领域。本申请提出了考虑地震破裂动力学特征对中小地震破裂过程进行反演的方法,并依据反演结果公开了地震破裂模式的识别方法。本发明公开的地震破裂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判定中小地震...
张旭许力生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孕震背景被引量:19
2021年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及周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再采用三维视密度反演方法,获得漾濞震区壳内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最后综合分析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深部孕震背景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震区P波速度结构与视密度展布特征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反演结果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漾濞M_(S)6.4地震位于高低异常值的过渡带附近,震区南、北两侧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分布特征各异,综合说明了震区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差异.漾濞M_(S)6.4地震序列集中分布在主震的SE侧,并沿着NW-SE向呈条带状与维西—乔后断裂近似平行展布,长约20 km,主震震源深度为8.6 km,序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在5~15 km,漾濞M_(S)6.4地震序列处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附近,震区壳内介质结构的非均匀分布是控制漾濞地震及其序列展布形态的深部构造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震区北侧洱源附近存在地壳尺度的低速、低密度异常这一最显著特征,该结果与该部位地表温泉较发育、大地热流值显著偏高等地热分布高度一致,这些均暗示着漾濞地震机制除了与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物质SE向逃逸有关外,可能还与来自上地幔的热异常和深部过程密切相关.
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刘韶邓菲张旭赵航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地震活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