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作品数:30 被引量:257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半永久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被引量:8 2013年 背景: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有研究发现,将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还鲜有报道。目的:比较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组48例及颈静脉半永久双腔静脉导管组32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2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永久插管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内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使用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可进一步加重微炎症状态。 张晓东 李小萍 宋洁 李瑛 李辉关键词:器官移植 自体动静脉内瘘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微炎症状态 超滤量及超滤率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超滤量及超滤率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0年7月6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 846例次透析中血压变化情况,记录在不同超滤量、超滤率情况下,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分析不同超滤量、超滤率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如果按照超滤量<2.0 L/次,超滤率<500 ml/h进行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下降,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随着超滤量、超滤率的减少而降低。【结论】限制透析间期液体摄入,降低超滤量、超滤率可以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张晓东 宋洁 李瑛 李辉关键词:超滤量 超滤率 血液透析 老年 透析低血压 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课间见习中的初步实践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方法在内科学课间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临床医学专业64名学生分别设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2名),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考试、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问卷调查中实验组在临床技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BL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不会影响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王火 李庆英 张晶晶 陈金梅 石蕊 沈继春 张晓东关键词:内科学 课间见习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Ang-2、TNF-α、IL-18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Ang-2)、TNF-α与IL-18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3例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组38例,监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预后,并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h、12 h、24 h、48 h各时间点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ng-2、TNF-α、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经72 h治疗后,CBP治疗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MODS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BP治疗组患者血清Ang-2、TNF-α、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CBP治疗组患者的各时间点血清Ang-2、TNF-α、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CBP是改善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清除患者血清中过多Ang-2、TNF-α和IL-18水平,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宋洁 李辉 张晓东 李瑛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 脓毒症 血管生成素2 TNF-Α 维持性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内N端脑钠肽前体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内N端脑钠肽前体的水平,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后心脏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治疗的60例慢性肾衰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规范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N端脑钠肽水平及左心室功能的变化。结果: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NT-proBNP明显升高,eGFR降低。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患者NT-proBNP显著降低,同时左心室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1)NT-proBNP水平与NYHA分级具有正相关性(r=0.852,P<0.001);(2)NT-proBNP水平与LVDd(r=0.343,P<0.01)、LVPWT(r=0.256,P<0.05)、LVDs(r=0.252,P<0.05)、LVMI(r=0.334,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354,P<0.01)呈负相关;(3)血浆NT-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671,P<0.01)。结论:慢性肾衰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NT-proBNP普遍升高,与左心室功能和容量负荷密切相关,规范的血液透析可降低NT-proBNP,延缓心衰进展。 张燕燕 张晓东 李瑛 李辉关键词: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 心功能不全 N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HLA-Ⅱ的表达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检测肾功能异常尤其是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内HLA-Ⅱ的表达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在出现肾功能异常时,随时行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取植肾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HLA-Ⅱ的表达情况。【结果】53例肾移植受体因肾功能异常共行肾活检64次,其中急性排斥反应28例次,非急性排斥反应27例次,抗排斥后7 d 9例次。急性排斥反应时(AR)HLA-Ⅱ抗原在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上的表达均较非急性排斥反应(N-AR)组增加,抗排斥治疗7 d后明显下降。【结论】移植肾组织内HLA-Ⅱ类分子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张晓东 李辉 石理华 李瑛 王伟 李静关键词:肾移植 排斥反应 移植肾急性排斥与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d时显著升高(P<0.05),5d时开始下降,7d下降显著(P<0.05),14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5),7-14d维持在高水平(P<0.05),21-28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宋洁 张晓东 李瑛 李辉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细胞因子 个体化透析对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水钠平衡及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个体化透析模式对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水钠平衡及血压的影响,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需长期透析治疗的高血压肾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标准透析液透析3个月,再使用个体化低钠透析3个月,记录两种透析模式下患者的居家血压,体质量变化及低血压、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标准透析相比,个体化透析期间5例患者减少降压药物种类或剂量,2例停止口服降压药物。个体化透析期间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标准透析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电阻抗检测结果提示个体化低钠透析期间包括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总体水与标准透析期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个体化低钠透析期间患者体质量净增加低于标准透析(P<0.05)。结论个体化血液透析可降低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钠负荷、容量负荷,有效降低血压,临床安全性较高。 张燕燕 张晓东 李辉关键词:个体化 血液透析 高血压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与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尿毒症脑病(UE)患者神经毒素水平的影响及对UE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血液净化中心MHD合并UE患者51例,随机分为C组(CBP组,26例)及H组(HD组,25例),观察时间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症状缓解率及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变化。结果治疗后C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治疗后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未下降(P>0.05),且治疗后C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H组(P<0.05)。C组2周内UE症状缓解率为96.1%,而H组2周内UE症状缓解率仅为48.0%,两组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P可有效降低UE患者神经毒素即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提高该类患者2周内UE临床症状缓解率,效果优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朱愿 宋洁 张晓东 李辉关键词:血液滤过 尿毒症脑病 甲状旁腺素 Β2微球蛋白 肾移植受者血清sFas和sFasL变化及在早期急性排异反应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洁 李辉 张晓东 李瑛关键词:可溶性FAS 肾移植 急性排异反应 可溶性FAS配体 器官移植